武侠小说里,有一种人最为悲剧,他们就是年龄与男主角相仿,甚至还看起来一表人才的那一类青年才俊,作者往往会为了突出男主角而贬低他们。
比如最典型的莫过于《倚天屠龙记》中的宋青书,那小子原本是武当第三代传人中的佼佼者,若无意外,他日后都有可能继任武当掌门,可他却一步错步步错,最终走上不归路。
相对而言,《神雕侠侣》中的耶律齐是个例外,他也是青年才俊,甚至就连主角杨过都因为完颜萍与他眉来眼去而吃醋,可见他的人设有多出众,可他却没有经历人设崩塌,最终甚至还娶了杨过心中的白月光郭芙。
(耶律齐、郭芙剧照)
但说来奇怪,金庸始终是没交代耶律齐的结局,以至于有人认定他后来是背叛了岳父郭靖一家,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其实结合书中的细节,就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一、正直的耶律齐
有人说金庸之所以对耶律齐的结局避而不谈,就是因为这“屠龙少年”终成“恶龙”,也就是说他投靠了蒙古,对岳父一家行了背刺之举。
至于依据,就是说耶律齐的历史原型,毕竟其父耶律楚材后来被洗刷了冤屈,耶律齐自然就没理由继续与蒙古为敌了。
可耶律齐是那种反复无常的小人吗?
在笔者看来,他的处境更像是《隋唐演义》里的王伯当,认定了主子,就不会更改。
他也确实是个一身英雄气的青年才俊,郭靖夫妇没挑错他这个女婿,这一点从他在当年那场襄阳大战中的表现就能看出来。
当时耶律齐完全可以作壁上观,但他却主动向岳父、岳母请缨出战,最终被困于敌阵之中,哪怕杨过要救他,他也无心逃命,只想与兄弟们一同战死。
(郭芙、耶律齐剧照)
显然,耶律齐是无比正直的,甚至你可以说他是有些莽撞的,这种不怕死的人,是绝不可能做出背叛自己家人之事的。
而这件事也为他日后被杀埋下了伏笔。
此时是有杨过力挫蒙古大军,杀死蒙哥大汗,保住了他的性命,可后来杨过退隐,他若再身处险境之中,就没人能救得了他了。
同时《倚天屠龙记》中有个细节,峨眉派传人在回忆郭靖一家的结局时,提到了郭靖夫妇、郭破虏以及他们的祖师郭襄,却唯独不提耶律齐与郭芙两口子。
这说明什么?
说明在最后一次襄阳大战爆发之前,耶律齐和郭芙可能就已经死了。
那么在后神雕时代,蒙古尚未卷土重来之时,又有谁能杀了耶律齐这位丐帮帮主?
或许与一个悄然崛起的组织有关,那组织也就是后来能力压六派的明教。
二、悄然崛起的明教
对于明教这个组织,多数人可能存在误解。
首先是他们的立场,其实你很难界定明教到底是邪派组织还是正派组织,他们的行事风格更多的是受教主的影响,后来的他们在阳顶天和张无忌的带领下,就成了抗元先锋,算是正派,但在他们出现之前,明教却一直都是邪派组织。
其次关于明教崛起的时间,多数人也存在误解,他们不是在倚天时代才突然出现的,张三丰就说过,明教自唐朝开始就已经在武林中作乱了。
(郭芙剧照)
《射雕英雄传》中,周伯通向郭靖提起《九阴真经》的来历时,也提到了“黄裳征明教”的往事。
所以明教若是在后神雕时代崛起,也不足为奇,而他们要崛起,就必然要干一件大事,此时去挑衅有着“天下第一帮”的丐帮,就是他们走向崛起的第一步。
于是在《神雕侠侣》结束后的某一年,明教教主派人暗中盯上了耶律齐和郭芙。
那耶律齐有一身神功,自然是难以对付,可他妻子郭芙却是个草包,终有一日,明教的法王使者们联手将郭芙掳走,献给了他们的教主。
而耶律齐听闻此事之后自然是怒不可遏,于是明教与丐帮的一场大战就此展开。
三、连载版中的一场大战
凭什么说明教与丐帮有过一场大战?
全是凭空猜测吗?
当然不是。
在连载版《倚天屠龙记》中,金庸还真就提到了一段明教与丐帮的往事。
那是波斯三使到灵蛇岛捉拿紫衫龙王时,他们与谢逊就有这么一番对话。
(明教剧照)
说是:“只听得谢逊说道:‘中土明教虽然出自波斯,但千余年来独立成派,自来不受波斯总教管束。三位远道前来中土,谢逊至感欢忭,跪接云云,却是从何说起。’那虬髯的流云使伸手入怀,取出两块二尺来长,非金非玉的牌来,相互一击,铮的一声响,正是无忌第一次所听到的那古怪声音。这时相距既近,更是震得人不能自恃。好在那流云使一击之下,便不再击,说道:‘这是中土明教的圣火令,前任姓石的教主不肖,失落于丐帮之手,今由我等取回。自来见圣火令如见教主,谢逊还不听令?’”
此时书中并未解释丐帮的人为何要抢明教的圣火令,这是毫无道理的,他们要那玩意有什么意义?
但对于明教而言,圣火令却是意义重大,那便只有一种解释,丐帮与明教有仇。
什么仇?自然就是耶律齐帮主被那明教教主夺走妻子的仇。
于是双方一场血战过后,明教元气大伤,而耶律齐也被明教群魔围攻至重伤,最终不治身亡。
(波斯三使剧照)
只是郭靖夫妇为了镇守襄阳,也无力为女儿、女婿报仇,所以金庸只能将这段插曲略过。
但你若读过连载版《倚天屠龙记》,就不难根据书中的蛛丝马迹推测出这段剧情。
这也是金庸小说厉害的地方,哪怕是极小的一个细节,也可以让读者脑补一段有趣的故事,这样的小说,读者又怎能不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