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县在永州中部,湖南南部,潇水中游。公元前221年始设营浦县,唐633年始称道州,有1500多年为郡、州、府所在地,历史上与衡州(衡阳),郴州,永州并称湖南四大州。有襟带两广、屏蔽三湘之称,是湖南通往广东、广西、海南及西南地区的交通要道。


被誉为中华诗词之乡、中国龙舟之乡、中国脐橙之乡,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特产美食有:尖椒爆田鸡、永州山苍子油、道州喝螺、渔家酿豆腐、炸扁豆腐、麻圆泡、红薯粉、灯盏糍粑、道州鲊肉、厚朴叶米粉肉、稻草灰粽子、道州脐橙等。

道州喝螺

渔家酿豆腐

道县红薯粉

稻草灰粽子
1、道州古城始于隋615年,初为土城墙,为旧城夹江为之,其门有九。宋1174年增筑改为砖城墙,明1369年改筑为石城墙。其周长达五里九十六步,墙高二丈六尺,宽一丈五尺。原城墙为椭圆形,由块石砌成,设东、西、南、北及小西五个城门,城墙上分布着串楼73间、窝铺楼37座、鼓楼3座、门楼5座及垛楼1752个和垛眼211。

明末1644年进行了增修,在城墙四周增设了炮眼。清1845年大规模修缮,并增设了1500个垛口、8座城楼、15座炮台及12座望楼,加砌了闾墙。1944年遭日军轰炸,多处城墙崩塌。

解放后,部分城垣及城门被拆除,现存古城墙二段长1.5公里,东南二门石拱完好,东门是标志。

东门

古樟下的八角亭

求真门前的雄狮

石牌楼街的月亮井

次山街的老宅

文庙丹墀上的五龙图
2、寇公街始于隋唐时期的府前街,古街贯通城之东西,是古道州城最繁华的商贸街区,街区内遗存有古城墙、寇公楼、恩荣进士坊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


寇公楼在南门至东门段中部的寇公街上,檐式砖木结构,高约9米,是宋朝宰相寇准贬任道州司马时所建,始建于1020年,建成后寇准题名太平,清1805年重修。当地百姓为纪念寇准,改为寇公楼。大门两旁有联:此地怀司马,昔人望太平。

3、湾里街倚水埠、面城墙,临街店面多为两层,砖木或木结构,有郭氏杂货铺、龙氏擀面、周氏打桶铺、唐氏小吃、廖氏裁缝、张氏包子、陈氏字画、邹氏米行、周氏茶馆等。



潇贺古道的起点大码头

湾里街上的孩子

湾里老街

湾里老街与古城墙

当年规模最大的宾馆——熊氏伙铺
4、南门和红军渡在潇水北岸,寇公街向东走到底,出南门便是,红军曾在此抢渡潇水,此处曾是宁远往道县的交通要道,下游有座大桥。

南门,红军红军就是从这攻入古城的

潇水河畔的文昌阁遗址

红军渡

红军渡
观澜亭在潇水南岸水南街口,始建于1863年。

观澜亭

观澜亭
5、红军墙在县城西州公园内,紧邻濂溪河,高10米,宽45米,曾是文庙的照墙。


西州公园
6、修宜村在县城东北13公里,梅花镇东北3公里,是中国传统古村落。村内二条主街道呈v字形,古建筑主要集中在村北,数十条青石地板小巷通向各家各户。以五进堂为最,该建筑中轴对称,木雕、石雕工艺精美。





修宜村海龙庙
7、道县周边的红色遗址:何宝珍故里在县城北5公里,梅花镇贵头村洑水河畔,是清代抬梁式传统民居,村里还建有陈树湘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等。


陈树湘烈士纪念园

湘江战役豪福红军指挥部旧址在道县西北,寿雁镇豪福村。

空树岩红军宿营地在道县西北40公里,寿雁镇空树岩村。

禾塘决策旧址在营江街道新屋村,县城西南15公里,距沱江上的葫芦岩渡口33公里,是座明代宗祠,面积约300平方米。

葫芦岩和茶园红军渡口在审章塘瑶族乡,县城南部40公里。

葫芦岩渡口

茶园渡口
馒头岭战斗遗址在县城东南,四马桥镇小周塘村,是陈树湘烈士战斗地、养伤地、被捕地。

馒头岭战斗遗址
永州風景一日盡,浯溪碑林永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