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回给英国国王的信,全文976字尽显愚昧,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小橘子述文化 2025-04-11 11:32:14

在大英博物馆的珍藏中,一封来自清朝乾隆皇帝致英国国王的信件静静地躺在展柜里,它不仅是中英两国早期交往的历史见证,更是乾隆皇帝个人观念与时代局限的深刻体现。这封信全文976字,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乾隆对大清帝国的盲目自信和自大,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思维方式有多么的狭隘。如今,当人们再次审视这封信时,不禁为那段历史而感慨,也为乾隆的愚昧而叹息。

信件背景

18 世纪的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制度得以确立,国家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为了获取更多的原材料和销售市场,英国将目光投向了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大国 —— 中国。在英国看来,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和丰富的资源,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

于是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精心筹备,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不仅带来了诸多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还表达了希望中国开放更多口岸、降低关税、给予租界,并派公使常驻中国等诉求。面对英国使团的到来,乾隆皇帝及清朝官员们却表现出了一种盲目的自大。

因为在他们眼中,大清是天下第一,不仅地大物博,而且幅员辽阔,人民聪明勤劳,物品能自给自足,根本无需与外界通商。

对于英国带来的先进科技产品,他们不仅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反而将其视为 “奇技淫巧”“夷人的小把戏”,嗤之以鼻。

信件内容解析

乾隆皇帝在回给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敕英咭利国王谕》中,开篇便强调英国国王的 “恭顺之诚”,言语间尽显高高在上的姿态。当谈及英国请求派遣一人常驻天朝照管买卖时,乾隆皇帝直接拒绝,称 “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 。

随着信件的深入,乾隆皇帝的傲慢和无知逐渐显露出来,他提到英国使团在访问期间的表现,包括他们的行为举止、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以及提出的各种请求等。他还以天朝所管地方广远,外邦使臣到京有固定体制为由,指出英国若留人在京,言语不通、服饰殊制,无处安置,若要其改易服饰,天朝又不愿强人所难。

同时反问,若天朝派人常驻英国,英国能否遵行?并且表示西洋诸国众多,若都如此请求,断不能一一听许,不能因英国一国之请更改天朝百年法度。

在信中,乾隆皇帝还对英国所谓的 “仰慕天朝,欲其观习教化” 的说法进行了回应,称天朝自有礼法,与英国各不相同,即便英国人能学习,其国内风俗制度也不能效法中国,学了也是无用。

对于英国进贡的礼物,乾隆虽表示看到其诚心,特批有关部门收下,但又强调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朝,种种贵重之物无所不有,从不贵奇巧,也无需英国制办物件。

乾隆皇帝在信中还自大地认为,大清帝国应有尽有,无需与英国通商。他甚至将英国视为蛮夷之地,对其科技成就嗤之以鼻。这种傲慢和无知,不仅阻碍了中英两国的正常交往,也为日后中国的落后埋下了伏笔。

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乾隆时期清朝统治者的愚昧与无知。而且他们始终沉浸在 “天朝上国” 的迷梦中,对世界形势的变化充耳不闻固步自封,且抱残守缺。这种盲目自大的心态,也使得清朝错失了与世界接轨、学习先进科技和制度的机会。

仅仅四十多年后,清朝就为这种傲慢与无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从此陷入了长达百年的屈辱历史,割地赔款,主权丧失,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乾隆回给英国国王的这封信,虽然只有 976 字,却成为了清朝由盛转衰的一个缩影,它也是在提醒着我们,一个国家若不能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学习世界先进的技术,就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也应从这段历史中汲取经验,不断推动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以避免重蹈覆辙。

写到最后

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更应珍惜当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开放、不断进取的发展态势,持续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在世界之林中屹立不倒。

大家如果还有别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和讨论,同时也欢迎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1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