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场看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影厅里除了我,还有一个女观众,几乎算是包场。
看到后半段多次落泪,特别是片尾,发现最后两位英军战俘幸存者和最后一位救人的中国渔民都在电影上映前去世,更是泪水决堤,感慨纪录片拍摄及时,那段历史不容遗忘。

实际上,在二战的惨烈海战中,被潜艇击沉的运输船很多,在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回忆录中多有记载。里斯本丸的沉没之所以值得被中国人拍成电影,是因为东极岛的中国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救起了384名落水英军,以日军之残暴,当时很可能干出灭村的暴行,这一义举说明了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勇敢,理应被世人知道并铭记。

但遗憾的是,在《里斯本丸沉没》中,中国渔民救人的篇幅太短了,甚至没有导演方励的串场时间长。在观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还没有拍到渔民救人的片段?而且,片中关于中国渔民救人的镜头,大多数用的还是凤凰卫视的旧资料,新发掘的内容比较少。
当影片将主要的关注点放在受难英军的命运上,甚至有点拍成了“英军寻亲记”,其实中国观众或许更关注那些中国渔民的故事:他们究竟是怎样的人?他们为什么会那么做?他们救人后的生活和结局又是如何?关于他们命运的呈现,太不够了。

尽管如此,《里斯本丸沉没》能够再现那段被遗忘的历史,还是很了不起的,这或许就是纪录片的价值所在,这种价值不能单纯用票房或者评分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