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痛!35岁外科医生「凌晨夜班」猝死!倒在了两台手术间隔中....

奕迅的笔记 2025-04-11 09:49:05

导语

别再将“带病工作”“累倒在岗位”神圣化了,只有健康的医生才能提供健康的医疗!什么时候才能明白这个道理!

4月7日,浙江省玉环市第二人民医院发布讣告:

玉环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主治医师陈喆,因在岗期间呼吸心跳骤停,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2025年4月6日凌晨2时30分不幸离世,终年35岁。

点击查看大图

有工作人员透露,事发当天,陈喆医生刚刚完成一台手术,正处于休息阶段,准备开始第二台手术时,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最终抢救无效去世。

他才35岁!那么年轻!而且还是在凌晨值夜班期间,他在猝死之前又有多少夜班?有没有休息?是不是在透支身体?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神经外科医师表示,“他倒下前十分钟还在为急诊患者处理骨折复位事宜,白大褂的口袋里还装着半盒没吃完的炒粉干。虽然同事在两分钟内就展开了急救,但这位曾参与“专家下沉”义诊活动的骨科中坚力量,最终因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陈喆医生去世后,有网友在其生前接诊的一位患者视频下留言:“给你看病的医生已经去世了”。大掌看后感觉太心碎了!

手术门诊病房连轴转,饮食不规律,半夜处理急诊,睡眠得不到保证....对于各位同行来说,多么现实,明知道这样是在透支生命,仍然不能抗拒,也无法抗拒!

对此,湖南一名普外科医师透露:“医生猝死无非就是那几个原因,第一个,想早点出人头地,作死的干。第二个,想多赚钱,生活压力大。很多时候猝死都是自己造成的。我病人多的时候,首先保证病人别出事,实在搞不过来,要不给别人,或者直接不要了。病历我是一个字都不会写的。我自己的命比任何人都重要。”

可惜,真这么干的医生有几个?

在某书上关于陈喆医生去世的一篇帖子中,大掌看到了这句话:“你透支健康换来的优秀,不过是档案里随时可替换的几行宋体字。”而单位的运转齿轮从未因此停滞半分。人生不是用红头文件丈量的,而是用看见花开、听见雨声的瞬间拼凑的。毕竟,你熬的夜、拼的命、流的泪,最后都成了轻飘飘白A4纸,而你错过的晚霞、失约的晚餐、没牵到的手,才是永远无法补录的人生正文。

中国医生背负的太多

医生猝死与羞于公开

大家是否还记得,就在上个月,也有一位33岁的医生去世。距离陈喆医生去世,这才不到10天。

3月29日,备受网友关注并纷纷为其献血的南昌儿科女医生朱礼没能熬过去,不幸于3月29日上午离世,年仅33岁。

与陈喆医生的待遇不同,医院发布的朱礼医生的讣告竟然被打了码!且全网都找不到那张原本不应该打码的讣告了,在任何官方平台也查询不到这家医院对职工离世表达的惋惜之情,到底是谁的决策?又在怕什么?相信大家也能看明白。

朱礼的一名同事表示:“朱礼确实在3月29日离世,医院也确实发了讣告。朱礼是因为肺栓塞倒在工作岗位上的,虽经在ICU病房抢救长达9天之久,最终还是抢救无效离世。朱礼去世后,很多网友指责医院不关爱医生、塞给医生太多工作量,为了引导舆论,那张原讣告已经很难找到了……”

如果医院怕医生猝死,认为医生因救治病人猝死是一件羞于启齿的事情,那就不要让这种事情发生,更不要以透支医生健康为代价地去管理、定义医生超负荷的工作量。

反观玉环市第二人民医院对于陈喆医生的态度,可谓对比鲜明。

拿医生的命去换患者的命,又凭什么?

如果医院都无法保护医生,为了舆论掩盖累死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谁的心不寒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这意味着,在正常情况下,用人单位不得安排劳动者连续工作超过八小时,否则将构成违法。

但医院似乎是“法外之地”,医生不受劳动法保护,好像成了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

我们医生背负了太多了!想要“活下去”的医生更是付出了更多努力。

江西一位三甲医院骨科医生分享了自己的自救历程:“一线值班人员,很苦很累,天天夜班完了连轴转,以前的我下班了天天累瘫在家,抑郁,不愿动,心前区疼痛,心脏早搏,失眠,血脂也高一点,乏力,身体各种健康问题,我想不能这样下去了,这样迟早要倒在岗位上,要么辞职,要么继续干,辞职辞不了,家里有老有小,又没什么关系,农村出来的,不干这行能干什么,只有继续干,那怎么才能改变这样的状况呢,累是必须的,医院没人会因为你累来同情你,最后我开始学习各种健康知识,加强锻炼,现在快40了,吃的好睡的香,5天一个夜班穿插手术,现在工作强度比以前还大,但身体却变好了,身处这个岗位,你只能自救。”

大家还记得那个靠送外卖火上热搜的外科医生吗?靠的是送外卖减负。

一般人干不了医生,想要健康长久的继续在这个岗位上发光发热,必须要看清现实,看清环境和自己,如果做不到,为了宝贵的生命还是要尽早离开。

“医者不寿”并不是既定不变的规律,相信只要医生们有时间放松身心,自然也能长寿。

为医生减负

决不该嘴上说说

有数据显示,我国三级医院医生平均每周工作时长超过60小时,急诊、外科等科室甚至常达80小时。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的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6小时/天)使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48%,而医生群体中这一比例高达70%。

陈喆生前的日程可见一斑:除骨科诊疗外,他还承担急诊外科、下沉基层卫生院坐诊、街头义诊等任务,仅2024年3月便全程参与骨科下沉门诊。这种“连轴转”模式在基层医院尤为普遍,玉环市第二人民医院作为二级甲等医院,承担着区域医疗重任,但医生数量与患者需求严重失衡。

他的情况只是众多医生日常工作中的冰山一角,医生们还要面临DIP、DRG和降薪,用如履薄冰形容医生的职业状态一点也不过分。

一位来自广东的医生表示:“该给医生们减减负了,我们很累,我是内科医生已经连续两年每周就一天休,甚至这一天都不一定能休,不是培训开会,就是值病房、出门诊,病房一个月8个夜班,最近医院又搞创甲,我们科还有医生休产假,本来医生就少,所有活都落到我身上了,近半个月严重失眠,每天就睡两三个小时,心慌,心情不好,感觉很崩溃,在这种压力下,我们怎能长寿?研究显示,我们医生比普通人平均少活13年,为什么还不能引起重视?”

浙江一名医生也表示:“年轻医生频繁出事,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医院还不反思吗?作为医生有多辛苦,没有经历过的都不会懂。我一个月7个夜班、两个手术班、四个门诊、没有夜休,我也不知道能熬多久......”

据了解,2023年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仅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基层医院医生往往需“身兼多职”,像陈喆医生这种一线医务工作者同时负责骨科、急诊外科及危重创伤救治便是整个医疗行业人力短缺与超负荷运转缩影。

此外,论文压力、行政考核、患者沟通等也还要消耗医生大量精力。一项针对2000名医生的调研显示,医生日均处理非诊疗工作达3.5小时,很多医生夜班后仍需参加学术会议或撰写病历。

中华医学会2024年报告指出,仅15%的医院定期为医生安排强制体检,而医生自身因工作繁忙,60%存在“小病硬扛”现象。

医生的超负荷令人无法想象!如果仍不能重视和纠正这些问题,不知未来,还将有多少如陈喆医生这样的年轻医生死在自己拼搏的岗位上!

医生绝对不是医院中的不记费耗材!善待医生绝不应该只是口头说说而已!别再让“心脏骤停”、“猝死”成为医生去世见怪不怪的死因了!

请给我们的一线医务工作者松松绑吧!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