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为何不选邺城而选洛阳

星洲看历史 2023-05-18 01:38:08

北魏孝文帝是南北朝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在位期间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改变了五胡乱华后北方因胡汉矛盾而频繁陷入内乱的局面,使得北方少数民族顺利的和汉族文化融合,为后来的唐朝盛世奠定了基础。拓跋宏身上很多功绩都值得后人大书特书,本章节便选取了迁都洛阳一事进行剖析。实际上拓跋宏迁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受到了很多鲜卑贵族和少数民族首领的反对,甚至在选择邺城和洛阳时也产生的争执。拓跋宏以他大无畏的能力解决了这些矛盾,最终促成了迁都的实行。

从当时的北魏都城平城的地理位置看,迁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仅得到了汉族门阀集团的支持,很多鲜卑贵族也支持迁都的决议。当初道武帝拓跋珪建国时,把都城定在了平城,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附近。这个地方虽然是汉地,实际上是在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交界之处,算是中原王朝的北疆的地界。这里距离塞外鲜卑族各部族的发源地较近,又有很多北方的汉族门阀世家,所以拓跋珪在此立国能同时得到双方阵营的支持。但由于平城地理位置太靠北,也为北魏王朝治理中原带来很大的麻烦。鲜卑拓跋氏是非常有进取心的部族。自公元386年拓跋珪在牛川称魏王起,经过数代人的励精图治,到公元494年的100年间,拓跋氏建立的北魏,从一个弱小的部族发展成为西至哈密,东至辽西走廊,北至外蒙,南至淮河的强大国家,在华夏版图上两分天下有其一。

家族的成功源于数代人的不懈努力。拓跋家族也是如此,从拓跋珪到拓跋宏数代人的轨迹,可以看出这个家族的励精图治,奋发图强。

创始人拓跋珪搭建了北魏的架构雏形;他的儿子拓跋嗣虽然恰逢南朝战斗力最强大的时期,不仅抵御住了强大刘裕的进攻,更向南扩张了300里;拓跋嗣的儿子,雄才大略的拓跋焘完成了整个北方的统一,一度打到建康城下,终结了南朝蓬勃向上的“元嘉之治”;拓跋焘之后,他的儿子拓跋晃虽没有建立不世之功,却也为政清明;拓跋晃的儿子拓跋濬也同样减轻民负,养息;拓跋濬的儿子拓跋弘北伐柔然,南征刘宋均获大胜,他对内大力解放生产力,推动游牧向农耕进步;

拓跋宏4岁即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在他的任上,不仅极力推行汉化,更做出一个对中华历史影响巨大的举动——南迁都城。孝文帝拓跋宏的南迁对北魏来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举动。

在鲜卑的各个部族中,拓跋部是最落后的,因为他们内迁的时间最晚,当他们来到长城外的内蒙古草原时,包括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的其他部族,已经在长城内生活繁衍多年。拓跋珪在平城(今大同)建国前,拓跋部都还处在完全的游牧状态。建国后,拓跋各部即使居所固定,不再迁徙,也是采用游牧民族的分居方式,即各部落根据血缘的远近进行“分土定居”,著名的北方六镇就是如此的产物。

随着北魏生产力不断提高,民族不断融合,拓跋氏越来越感受到京都平城的局限性。

首先,拓跋氏虽然逐步摆脱游牧的落后生产方式,转而向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转化。可是这样的转化相对于民众的要求还是太慢,特别曾经属于中原王朝的汉民族,他们本就是先进的农耕民族,他们和少数民族的融合交流,也拉动了少数民族对先进生产力的渴望。先进生产力的直接表现就是生产效率高,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更好。可是底层民众的要求却触犯到了拥有众多奴隶的贵族利益,引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使得贵族和民众之间矛盾加深,结果就是民众的不断起义,这样的起义对生产力又造成了严重破坏;

其次,平城做为京都,人口越来越多,地盘越来越庞大,粮食供应成了瓶颈。平城地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界,是个可耕可游牧的地区,因此地位非常尴尬。重要的是,平城做为京都需要大量的粮食供应,大量的粮食供应就需要大量的粮食生产。北魏曾试图不断往北方塞外移民,让人们在塞外耕种,可是粮食产量并不高,生产的粮食仅仅能支持北方六镇的军粮消耗,因此向北方要粮食行不通;

第三,北魏逐渐摆脱游牧向农耕转化,掠夺已经不再是增加财富的途径,转而是要以防御来保证耕地和人口的安全。因此,军事战略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的军队是为了掠夺,现在的军队是防御,而平城距离塞外的北方民族如柔然等太近,这些北方民族一旦遇到天灾等因素就必然南下,平城常常首当其冲,成为战争之地。

因此,以上三个硬道理导致北魏必须南迁。

可是,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南迁是从维护拓跋氏帝王统治的战略考虑,对北魏各阶层的贵族而言,他们大多数并不支持,因为南迁意味着固有利益将被打破,因此拓跋氏的皇帝们虽然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可是都没有实施迁都的行动。到了孝文帝拓跋焘时代,对汉文明向往已久孝文帝将迁都变成了现实。

因为,在孝文帝眼里,除了以上三个南迁的硬道理之外,还有一个软道理,这从孝文帝拓跋宏和任城王拓跋澄的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出端倪。

拓跋宏对拓跋澄说:“我们国家发迹自北方,之后南迁来到平城,虽然现在我们的地盘已经非常广阔,可是只是形式上的统一,因为文化还没有完成统一,平城这个地方是用武的地方,不是文治的地方,要移风易俗非常难。”

从拓跋宏的谈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一个软道理,就是要完成对北方各部在文化和风俗上的统一,形成一个和中原的大一统完全一致的“统一”。这个从内到外的“统一”,才使得北魏的南迁有了历史性的意义。

孝文帝要南迁,有两个地方是新都城的合适选择:邺城和洛阳。

邺城在今天的临漳,比洛阳距离平城更近,也比洛阳更靠北,相对来说,更利于习惯寒冷的鲜卑人的生活。重要的是,邺城比洛阳更加富裕。

邺城是曹魏时期曹操重点营建的都城,是曹操在这里建著名的铜雀台等三大台并大会群臣的地方。后来羯人石勒建立后赵和鲜卑慕容前燕国,都在邺城建都。邺城所在的冀州,是北魏重要的物资供应基地,被认为“国之资储,唯籍河北”。遇到饥荒时,邺城所在的冀州地区也是北魏对饥民的安置地。除此之外,邺城的漕运也很发达,经过曹操的经营,有多条沟渠可以通黄河和江淮。邺城更有军事战略上的地理之利。当初石勒之所以在邺城建都,就是因为邺城有“三台之固,西接平阳,山河四塞”。

洛阳是东汉、曹魏和西晋几个朝代的国都。相比邺城,洛阳做为国都的历史虽然久远,可是自西晋灭亡的“永嘉之乱”后,洛阳遭受到极大破坏,号为“荒土”。

因此,相比邺城,洛阳在硬件上没有优势。

孝文帝却要迁都洛阳。

为何选择洛阳;在孝文帝拓跋宏的曾祖父拓跋焘时代,就有过迁都的讨论,当时主要从经济的因素考虑,大多数人主张迁都富裕的邺城,却遭到汉臣崔浩等人的反对。崔浩等人认为迁都邺城只能救一时的饥荒,对国家来说不是长久之计,国家的长治久安赖于文化政治。

在硬件方面和邺城无法比的洛阳,却恰恰在文化政治的软件上有邺城无法比拟的优势。

孝文帝拓跋宏是具有雄才大略,大一统思想的君主,他需要获得中原民族在文化思想上的认可。东汉以来的京都洛阳,代表着华夏正统观。以拓跋宏的天下意识和君临天下的胸怀,他必须以洛阳为京都。前面所述的拓跋宏和任城王拓跋澄的谈话中,除了谈论南迁的原因外,孝文帝拓跋宏还谈到了他迁都洛阳的原因:“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他认为长安和洛阳是传统的帝王故都,因此以这两个地方为都城,才可以真正问鼎中原。

其实,迁都洛阳也是桓温和刘裕等具有雄心壮志的南朝君臣们的理想,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而没有成行,但这些反对主要是基于遏制权臣的政治因素,并非反对迁都洛阳,他们的理由是待天下统一后再返回洛阳。

可见,在南朝君臣们的心中,返回洛阳仍然是他们的最终政治目标。

孝文帝拓跋宏对定都洛阳的想法,和南朝君臣们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可是拓跋宏比南朝的君臣们更加务实,他认为定都洛阳是统一天下的基础,因此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南朝君臣们则是要待天下一统之后再定都洛阳,实际也就变成了虚无的口号。

首先,这个地方依然是苦寒之地,农牧业生产都受到气候的限制,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下产量并不高。北魏建立初期南方有后秦、胡夏、南燕等国家,北方有强大的柔然,处于腹背受敌的尴尬境地。为了同时与这些国家作战,北魏需要保持大量的常备军,这就使得军粮消耗非常大。虽然作为部落国家,鲜卑族没有军饷和俸禄的开支,但每年春天仍旧出现青黄不接,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当时就有大臣提出过南迁的建议,但考虑到北方还没有平定,这个建议只能被暂时搁置。这个事情在拓跋宏亲政后再次被提出来,促使了朝廷考虑迁都的可能。

其次,平城由于靠近北方边境,时刻受到北方柔然人和其他少数民族部落的骚扰和袭击,不利于北魏的长治久安。而北魏要南下攻打刘宋,需要长途奔袭跨过关中、中原等地区,对后勤组织带来极大的压力。实际上每次北魏皇帝的南征,包括统一北方的太武帝拓跋焘的南征,都没有解决柔然威胁平城的后顾之忧。南方打得如火如荼时,北魏朝廷却不得不放一半军队守卫平城北方的防线,避免柔然人南下偷袭。再加上补给线长达上千公里,这让南征军队根本没法全力打仗。拓跋焘之所以在建康城和盱眙城下铩羽而归,上述原因便是决定性的。

第三,从拓跋珪建国开始,就有意识地让鲜卑部落融入到汉族文化中,而平城却不是最佳的汉化地点。虽然拓跋珪下诏迁移了大量鲜卑部族到平城,后来历代皇帝也延续这个政策,并在文成帝拓跋濬和献文帝拓跋弘时期达到巅峰,但汉化的情况却不甚理想。这里少数民族太多,很多人都宁愿保持原有生活习惯,而拒绝接受汉族制度。可是要一统天下,乱七八糟的少数民族制度是不行的,所以汉化就成了必然。平城是个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根本不利于统一汉化制度的推行,所以拓跋宏才考虑到将都城南迁。

虽然迁都有如此多的必要性,但仍旧受到很多鲜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守旧派部落首领的反对。他们一方面是不愿意放弃传统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改为农耕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是对汉族文化和制度的抵制,甚至对汉族门阀集团有敌意,不愿意接受汉化生活。

而汉族门阀集团的官员则比较支持迁都,因为门阀集团的势力遍布关中、中原、河北、山东等地。如果北魏在这些地方建都,能够让汉族门阀集团近水楼台先得月,在政治上占据先天的优势。拓跋宏亲政后,由于冯太后执政时期大力提拔汉族官员,使得朝廷对汉化接受度提高,迁都的阻力随之减小。

尽管如此,对于迁都的具体地点和方式在朝廷内部仍旧有着很大的争论,就连汉族门阀集团内部都有着不同意见。当时主要争论的两个迁都地点是邺城和洛阳,这两个地方各自都有优势。邺城是三国时期曹魏的都城,拓跋珪建国时便以曹魏的继承者自居,所以邺城成为重要选项。在北魏的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比重的粮食、布帛收入都来自于冀、定二州。这两州都是在黄河以北,而邺城则是黄河以北最重要的坚城,所以很多人都支持迁都到邺城。但是邺城也有自己的缺陷,它在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对于关中的统治比较薄弱。

当时北魏有两个重要的经济发动机,除了邺城所在的河北外,关中长安附近也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但由于交通不便,长安的粮食常常不能运送到平城,所以平城缺粮的问题全靠河北解决。如果迁都邺城,可以由河北和山东就近筹集粮食,但依旧无法解决关中粮食进京的问题。由于距离关中较远,中间还隔着函谷关和崤山,使得北魏无法完全控制关中地区。在当时的政治和军事环境下,无法完全控制就意味着叛乱的风险。本来鲜卑族人就少,还要靠着北方少数民族才面前和汉族对抗,怎么可能主动削弱对关中地区的控制能力?

除此之外还有个政治上的原因,那便是孝文帝拓跋宏本人志气极大,有着一统天下的抱负。他看不上邺城其主要原因便是邺城为曹魏首都,而曹魏只是篡夺汉室的三国割据政权之一。与祖上对曹操的崇拜不同,被冯太后养大的拓跋宏是严重汉化的鲜卑族皇帝。他有着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思想,所以割据政权的皇帝地位并不能满足他的野心,他要成为堂堂正正一统华夏的皇帝。而洛阳在政治地位上则比邺城更有优势,它先后成为东周、东汉、西晋的首都,更有正朔的地位。迁都洛阳则代表北魏继承西晋的衣钵,能够合理合法地统一天下。

洛阳处于中原腹地,黄河以南,四周的交通非常方便。不但能通过水运和河北、山东进行连通,与关中长安也有武关和潼关两条路可走。在这个地方不但解决了困扰北魏多年的粮食给问题,还远离了北方边疆的战线,使得都城的稳固程度极高。对于即将展开对南朝的南征而言,洛阳也能够提供足够的后勤补给支持,战线也大幅度缩短,这更有利于拓跋宏一统天下的计划。但这里也有个问题,那便是地理上远离北方少数民族故地,让鲜卑族和少数民族各部首领难以接受,更不可能让他们在洛阳继续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

为了减少迁都洛阳的阻力,拓跋宏和皇叔任城王拓跋澄决定以南征的名义出兵,先把军队带到洛阳驻扎下来,再逼鲜卑贵族和北方少数民族首领同意。在汉族门阀官僚李冲等人的支持下,拓跋宏率领三十万大军成功地在洛阳停下,并开始了一系列将南征转变成迁都的戏码。当时的鲜卑贵族既不想南征打仗,又不想迁都洛阳,最后两害相权取其轻,还是同意了拓跋宏迁都洛阳的政策。而迁都洛阳也为拓跋宏后来的汉化改革打开了缺口,为北魏国力再次腾飞奠定了基础,但也为后来北魏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汉化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一生最大的政治功绩,而迁都洛阳既是改革的开始,也是北魏国家的历史转折点。后世人总是说南北朝时期促进了汉人和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实际上真正融合的正是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期开始的。拓跋宏的汉化改革解决了北方打底胡汉矛盾的深层次问题,使得西晋灭亡后导致北方陷入乱战局面的核心原因被解决了,这也为后来隋朝统一天下和唐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但拓跋宏的历史局限性让他选择了两晋时期流行的门阀政治方略,这便为后来北魏被灭国埋下重大隐患。

0 阅读:107
评论列表
  • 2023-05-18 14:07

    你说错了,北魏孝文帝选的是西北世界中心,不是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