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正在减肥,或是患有糖尿病的朋友,我们都会建议多吃粗粮。但粗粮虽好,也不是怎么吃都可以的。
最近,一则“男子天天吃‘粗粮’,血糖却一路飙升”的新闻就引发热议。这位男子本想通过吃粗粮来控制血糖、改善健康,结果却适得其反。

细看下来,这位患者在完全用粗粮替代细粮的同时,还常买粗粮粉,做成糊糊状来吃。而这些都是很多朋友在吃粗粮时常犯的错误。
首先给大家普及下粗粮的概念。粗粮是相对于精米白面这类细粮而言的主食,它包括全谷物、杂豆和薯类。

全谷物是未经精细加工的稻米、小米、黑米,还有小麦、燕麦、荞麦等,它们保留了完整谷粒的结构和天然营养成分;杂豆指红豆、绿豆、黑豆这些;薯类则有马铃薯、红薯、芋头、山药等。
和细粮相比,粗粮能提供更多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而且血糖生成指数(GI)往往更低,对控制体重、降低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风险都有帮助,这也是大家热衷于吃粗粮的原因。
但很多人在吃粗粮时会犯错,新闻中那位患者就至少存在两类误区。
误区一:完全用粗粮替代细粮

全谷物确实营养丰富,含有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对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改善血糖代谢都有帮助。
但要是一下子抛弃精白米面,全部改吃粗粮,胃肠道和肠道菌群可受不了。突然增加的膳食纤维、抗性淀粉会给胃肠道带来很大压力,而且粗粮的淀粉消化率比精白米面低很多,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老年人、儿童、消化功能弱或有消化道疾病的人更要注意。

正确的做法是循序渐进,刚开始做米饭时,可以用3份或4份大米加1份粗粮(像燕麦、糙米、黑米等),之后根据身体反应调整比例,最容易掌握的比例是粗细粮各一半。
误区二:粗粮也要去“伪”存真”
像日常经常会吃到的糯米团子、糯玉米、晚餐的黄米饭,虽然都顶着粗粮的名头,可它们真不是健康粗粮。它们黏糯的口感源自支链淀粉,而支链淀粉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升血糖的能力特别强。

另外,把豆类、谷物这类口感粗糙的食磨成粉,打成糊,看着还是粗粮,但已经算是一种精加工了。粗粮被研磨得越细,消化吸收就越快,原本低GI的食物就变成高GI食物了。
同样原理的还有八宝粥等食物,看似里面食材种类很多,但在食物被煮得稀烂以后,升血糖速度同样惊人。
误区三:标准化方式做粗粮
现代人习惯用自动化方式制作食物,蒸米饭时,把米简单淘洗一下,放在电饭锅里,按下按键就不用管了。
如果用这种方式烹饪全谷物、杂豆,大概率会得到一锅半生不熟、难以下咽的“粗粮饭”。

全谷物口感粗糙,杂豆类不易熟,烹调时得调整方式。比如加了糙米、黑米、杂豆的饭,提前浸泡2小时左右;要是电饭锅有粗粮饭/杂粮饭的功能,就选择这个功能;追求效率的话,用压力锅也不错。另外,用豆浆机、破壁机制作全谷豆浆也是个办法。
误区四:粗粮就可以放开吃

虽然全谷物中的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有助于延缓食物吸收、改善血糖代谢,但这可不意味着能不加选择地敞开吃粗粮。
就拿糙米来说,精米粳米的大米饭GI值是90,糙米粳米的大米饭GI值是78,虽然低了些,但仍属于高GI食物,需要控制血糖的人不能放开了吃。
正确的做法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血糖反应选择食物,像黑米饭、莜麦饭(整粒)、燕麦饭(整粒)的GI值比较低,可以多选择这些食材,或者用它们搭配其他食材做粗粮粥、粗粮饭。

消化功能不好又要控制血糖的话,可以选择GI值更低的粗粮,如莜麦、燕麦、黑米等,加上豆类和坚果,就算打成粉,GI值也不会升高太多。
误区五:吃粗粮可以加点糖和油
为了追求口感,很多人吃粗粮食物时会额外加糖和油,,让粗粮的健康益处大打折扣。
自己做粗粮食物时,最好别额外加糖或油,选择更“干净简洁”的做法,比如蒸全麦馒头、不加黄油的面包,烤红薯就挺好,别做拔丝红薯。

实在觉得味道单一,可以加一点水果、葡萄干、红枣、原味坚果,用食材天然的甜味让食物口感更丰富。购买粗粮食物时也要注意看配方表,如果白砂糖是主要添加剂,就别再买了。
误区六:粗粮标签等同健康
为了让顾客方便食用,市场上有各种粗粮类加工食品。包括粗粮馒头、麦片、粗粮饼干、面包,还有膨化粗粮等等产品。

对于这类食品,更要仔细分辨,特别是要看清食品配料表。琳琅满目,有些写着粗粮馒头或麦片,主要成分却是精制小麦粉,只是加了一点点粗粮;有些粗粮食品为了改善口感则会加入大量油脂、糖分,不仅升血糖速度快,还会让人摄入过多热量。
膨化粗粮虽然含有粗粮,但膨化过程会让淀粉糊化,消化吸收率极高,还添加了大量糖分、油脂等添加剂,偶尔当零食吃还行,可别当成长期主食。

总之,粗粮虽好,但吃对才健康。另外,要提醒大家的是,粗粮也要控制量。
我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推荐成年人每天摄入谷类食物200~300克,其中包含全谷物和杂豆50-150克,薯类50-100克。每天的摄入量最好控制在这个范围之内。
大家如果有减重方面的问题,想咨询陈伟教授,可以发邮件到邮箱,陈教授会定期为大家答疑解惑。
问答邮箱:yixuejianzh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