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午后,阳光懒洋洋地洒在小城街头。张大姐推着自行车,哼着小曲,刚从菜市场买了新鲜的排骨,准备晚上给老公炖个汤。她今年45岁,是个超市收银员,平时忙碌但精神头十足。可最近,她总觉得脖子上多了点“东西”,摸起来软软的,像一小块赘肉,腋下也有些异样,隐隐约约长了点黑乎乎的斑。

起初,张大姐没当回事,心想:“人到中年,身上长点肉疙瘩也正常。”可那天洗澡时,她无意间对着镜子一看,吓了一跳——脖子上的“肉疙瘩”竟然有好几个,腋下的黑斑也比以前更明显,像是涂了层墨。她赶紧叫来老公老刘:“你瞅瞅,这咋回事?是不是我皮肤病了?”
老刘凑近一看,皱着眉头说:“这看着不像普通痦子啊,要不你去医院查查?别拖着。”张大姐心里一咯噔,想起自己最近老觉得口渴,晚上还老起夜,以为是更年期闹的,可现在想想,似乎没那么简单。
第二天,张大姐请了半天假,去了社区医院,挂了内分泌科的号。她找到的医生是老熟人——李医生,一个50多岁的女医生,性格温和又专业,社区里谁家有个头疼脑热,都爱找她。张大姐忐忑地走进诊室,攥着包,低声说:“李医生,我脖子和腋下长了点东西,怪吓人的,您帮我看看,是不是啥大毛病?”
李医生微笑着让她坐下,语气轻快:“张大姐,别慌,咱慢慢看。来,先跟我说说,这‘东西’是啥样,啥时候发现的,还有啥不舒服的地方?”这一问,揭开了张大姐身体里隐藏多年的秘密,也让她第一次正视自己的健康问题。
细探“怪东西”的真相李医生戴上眼镜,示意张大姐把脖子上的“肉疙瘩”露出来。张大姐有点不好意思,撩起头发,露出脖子后侧的皮肤。果然,颈部有几处软软的小肉赘,最大的有黄豆大小,颜色略深,摸起来不痛不痒。接着,李医生又检查了张大姐的腋下,发现腋窝皮肤有些增厚,呈现出深褐色的斑块,表面还略带点天鹅绒般的质感。
“这是啥啊,医生?是不是皮肤癌?”张大姐的声音里带着点颤抖。
李医生摆摆手,语气安抚:“别自己吓自己,这看着不像癌。脖子上的叫皮肤赘生物,也叫软纤维瘤,腋下的这个叫黑棘皮病,都是皮肤的表现。不过,这俩东西凑一块,可能是身体在给你发信号,咱得好好查查,尤其是跟血糖有关的问题。”

张大姐一听“血糖”,愣了一下:“血糖?我没糖尿病啊!不过我最近确实老口渴,晚上老跑厕所,还有点累,是不是年纪大了?”
李医生点点头,拿出一张检查单,开始记录:“口渴、多尿、乏力,这些症状确实得警惕。你有没有家族糖尿病史?比如父母、兄弟姐妹有没有得过?”
张大姐回忆了一下:“我妈好像血糖高过,但没确诊糖尿病。我爸身体挺好,没听说有这毛病。”
“好,咱们先别下结论。”李医生耐心地解释,“脖子上的皮肤赘生物和腋下的黑棘皮病,有时候是胰岛素抵抗的表现。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前兆,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血糖慢慢升高,皮肤也会起变化。你这情况,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得查查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了。”
张大姐半信半疑:“就这小肉疙瘩,还能跟糖尿病扯上关系?”
李医生笑着说:“可不是嘛,身体很聪明,它会用各种方式跟你‘说话’。皮肤变化就是一种信号。别急,咱做几个检查,搞清楚状况再对症下药。”
第二幕:诊疗过程,揭开糖尿病的“面纱”李医生给张大姐开了几项检查: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水平、C肽,还有常规的血脂和肝肾功能。为了让张大姐放心,李医生还安排了皮肤科会诊,确认皮肤赘生物和黑棘皮病的性质。
检查当天,张大姐有点紧张,护士小王一边抽血一边跟她聊天:“张大姐,放松点,李医生可厉害了,去年我姑姑血糖高,也是她给调理好的。你这查清楚了,肯定没事!”
检查结果第二天就出来了,李医生拿着报告,表情严肃但不失温和:“张大姐,你的空腹血糖是6.8 mmol/L,偏高,糖化血红蛋白是6.3%,已经达到前驱糖尿病的标准。胰岛素水平也偏高,说明有胰岛素抵抗。脖子上的赘生物和腋下的黑棘皮病,跟这个有直接关系。”
张大姐听完,眼圈有点红:“李医生,这咋就糖尿病了呢?我平时也没吃啥甜食啊!这病严重吗?”

李医生拉过椅子,坐到她旁边,语气温暖:“张大姐,别怕,前驱糖尿病不是真正的糖尿病,只是血糖比正常高一点,及时干预,完全有可能逆转。你这情况发现得早,不算严重。咱们现在就制定个计划,把血糖控制住,皮肤上的问题也会慢慢改善。”
为了让张大姐明白,李医生拿出一本《中华糖尿病杂志》的文章,指着一篇2021年的研究说:“你看,这篇研究提到,黑棘皮病是胰岛素抵抗的典型皮肤表现,60%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糖异常。皮肤赘生物也跟高胰岛素血症有关。你这情况,跟研究里描述的很像,所以咱们得从根儿上解决胰岛素抵抗。”
张大姐点点头,擦了擦眼角:“那我得咋治?吃药?打针?”
李医生笑着说:“暂时不用急着吃药,咱们先从生活方式改起。饮食、运动、作息,样样得抓。如果效果不好,再考虑药物。你相信我,咱一步步来。”
脖子、腋下的“两个信号”趁着张大姐情绪稳定,李医生决定给她好好讲讲脖子和腋下这两个“东西”背后的科学,帮她理解身体的信号,也让她更有动力去改变。

信号一:黑棘皮病——胰岛素抵抗的“皮肤警报”
李医生指着腋下的黑斑说:“张大姐,这个黑棘皮病,医学上叫Acanthosis Nigricans,是胰岛素抵抗的典型表现。胰岛素抵抗让皮肤细胞增生加快,角质层变厚,就形成了这种黑乎乎的斑块。通常出现在脖子、腋下、腹股沟这些褶皱部位。”
她又翻出一篇《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2019年的文章,解释道:“这篇研究说,80%的黑棘皮病患者有胰岛素抵抗,40%最终确诊糖尿病。你这黑斑不算严重,说明问题还在早期,控制好血糖,斑块会慢慢变淡。”
张大姐听得很认真,问道:“那这斑能完全消掉吗?怪难看的。”
李医生点点头:“完全消掉可能需要时间,但控制血糖后会明显改善。平时可以用点温和的保湿霜,减少摩擦,别用刺激性的化妆品。”
信号二:皮肤赘生物——高胰岛素的“肉疙瘩”
“至于脖子上的赘生物,”李医生接着说,“这些软纤维瘤跟高胰岛素血症也有关系。胰岛素水平高会刺激皮肤纤维细胞增生,形成这些小肉赘。研究发现,皮肤赘生物多的患者,50%以上有代谢异常,比如糖尿病或高血脂。这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美国皮肤病学会杂志》)2020年的一篇论文里提到过。”
张大姐摸了摸脖子,有点感慨:“没想到这小东西,还能反映这么大的问题。”
李医生笑着说:“可不是嘛,身体的每个变化都是线索。发现得早,咱们就能早干预,免得小问题变大麻烦。”
治疗与生活调整,张大姐的蜕变李医生给张大姐制定了详细的干预计划:饮食上,减少精米白面,增加粗粮、蔬菜和优质蛋白;每天快走40分钟,每周至少5次;保证睡眠,避免熬夜。她还推荐张大姐用血糖仪在家监测空腹血糖,每周记录一次。此外,李医生开了点维生素D补充剂,因为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可能加重胰岛素抵抗。

为了让张大姐更有信心,李医生还拉她进了医院的“糖尿病防治小组”,每周有营养师和运动教练指导。张大姐一开始有点抗拒,觉得麻烦,可小组里有个跟她年纪相仿的王阿姨,分享了自己从前驱糖尿病逆转的经历,让她燃起了斗志。
三个月后,张大姐复诊,空腹血糖降到5.6 mmol/L,糖化血红蛋白降到5.8%,胰岛素水平也正常了。腋下的黑棘皮病颜色变淡,脖子上的赘生物没再增多。她整个人精神焕发,体重减了5公斤,连老公都说她“像年轻了十岁”。
复诊那天,张大姐特意带了自家做的红豆薏米粥给李医生,笑着说:“李医生,多亏你,我现在才知道健康有多重要。这粥是我学的低糖食谱,给你尝尝!”
李医生接过粥,感慨道:“张大姐,你这变化让我都感动。健康是自己的,管住嘴、迈开腿,你以后会越来越好。”

张大姐的故事,像一盏灯,照亮了许多人对健康的忽视。脖子上的小肉赘,腋下的黑斑,看似不起眼,却可能是糖尿病的前兆。通过张大姐和李医生的诊疗过程,我们不仅了解了黑棘皮病和皮肤赘生物的科学含义,还学会了如何倾听身体的“低语”。
健康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它藏在每一次体检、每一次饮食选择、每一滴汗水里。就像张大姐那不起眼的皮肤变化,提醒我们:别忽视身体的任何信号,及时检查、科学干预,健康才能长久相伴。
参考资料: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黑棘皮病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2019年,皮肤表现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2020年,皮肤赘生物与代谢异常的关联。
你长了肉疙瘩,就得癌症了,不晓得瞎忽悠人,你该吃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