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废其长子刘强,究竟是无奈还是有意为之,刘强的死究竟是怎么回事?

寻根拜祖 2024-02-24 10:43:11

刘强“无过被废”是一个令人惋惜的事件,它既引发了持续几十年的皇家暗战,又给光武帝刘秀的形象蒙上了一层灰暗。那么,刘秀究竟为何要废掉刘强呢?我们先从刘秀的两位嫡妻说起。

更始元年(23年),28岁的大龄青年刘秀迎娶了18岁的阴丽华。第二年(24年),刘秀为了获得河北豪强的支持,又迎娶真定王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为妻。

公元25年,刘秀登基称帝,改元“建武”。同一年还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郭圣通给刘秀生下皇长子刘强,二是分别两年之久的阴丽华被接到了洛阳与刘秀团圆了。

建武二年(26年),刘秀册立郭圣通为皇后,刘强为皇太子。史书说,刘秀本想立阴丽华,但阴丽华坚决辞让,这才便宜了郭圣通。

其实这是一个“史书技巧”,目的是为了美化阴丽华。从法理的角度,刘秀迎娶郭圣通时,就意味着阴丽华已经被废除了嫡妻的身份,此时如果立阴丽华就等于刘秀二次废嫡立庶。

毫无疑问,刘秀既不能,也不敢这么做。说“不能”是因为这种行为不合法,东汉帝国刚刚成立皇帝就违法,舆论的压力太大。说“不敢”是因为郭圣通代表了河北豪强势力,而河北集团太强大了,刘秀需要他们发光发热,而不是站到自己对立面。

如果抛开“不能”和“不敢”,从个人意愿角度,刘秀更钟情于阴丽华还是郭圣通呢?

史书说刘秀其实不喜欢郭圣通,而是对阴丽华一往情深。这无疑是个谎言,我甚至怀疑所谓的“娶妻当得阴丽华”也是一个编造的故事。

事实上,刘秀对阴、郭二人的宠爱基本上属于“五五波”。刘秀有十一个儿子,五个女儿,其中阴丽华和郭圣通各生了五个儿子,五个女儿中只有一人确定是郭圣通所生,余者不详。

阴丽华直到建武四年(28年)才生下第一个儿子刘庄,而此时郭圣通已经是两个儿子的妈妈,这两个儿子分别是太子刘强、中山王刘辅。

从这个数字,你能看出刘秀对哪一个更喜欢吗?显然不能,如果非要比个高低,我认为反倒是郭圣通更得宠。

那么,刘秀为何要废了郭圣通呢?

这件事一直存在争议,史书说郭圣通“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意思是郭圣通对皇帝积怨过深,又多次做出违法行为,不能对庶子们起到嫡母的抚育义务。

前两条罪状只有罪名,没有任何事实,大概率是强加的,或者是夸大了的。第三条罪状其实也没有明确的例子,后人猜测可能跟阴丽华的第四子刘衡早夭有关。

不过这个说法存疑,假如刘衡之死跟郭圣通有关,那就是大事件,史书不可能不记载。

由于《后汉书》是根据本朝人撰写的《东观汉记》编撰而成,所以其真实性要大打折扣,很多真相我们要回到当时的环境去揣摩。

很显然,郭圣通被废的那三条理由都不成立,真正的原因其实跟郭圣通的被立是一个理由,那就是“政治需要”。

刘秀的成功得益于他找到了“捷径”,那就是建立一个皇权与豪门士族集团共治天下的模式,从而获得了社会主导力量的支持,被抬上了皇位。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打天下的阶段,刘秀需要豪门集团的支持,但到了治天下的时候,他就需要遏制豪门集团对皇权的制约。

所以,从建武十三年天下统一后,刘秀就开始了对豪门集团的打压,其中最严厉的一项政策就是“度田”,即没收豪门集团占有的超量土地和奴隶,由此引发了一场席卷半个中国的叛乱。

关于“度田事件”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至今仍有争论,我个人认为算不上很成功,叛乱虽然被镇压了,但刘秀也做出了相当程度的妥协,比如为了收买南阳集团,他不得不废立皇后。

刘秀身边的政治势力有三大集团,即南阳集团、河北集团和河西集团。南阳集团包括南阳和颍川两部分,是最早追随刘秀的班底;河北集团包括冀州和幽州两大势力,是刘秀巡行河北期间收编的班底;河西集团则是以窦融、梁统、马援为代表的河西士族集团。

早先,河北集团以强大的实力,以及突出的战功在东汉帝国拥有绝对的领先优势,但随着统一大业的完成,云台功臣榜中的河北集团代表人物已经全部去世,凋零了。

所以,在这场“度田事件”中,刘秀最需要拉拢的其实就是南阳和河西集团。河西集团的领袖窦融比较低调,他和梁统的子女都与皇家结了亲,刘秀对他们相对比较放心。

最难搞的反而是刘秀的家乡人南阳集团,当初邓奉造反其实就是个缩影。人们说,邓奉是被吴汉逼反的,其实那仅是表面现象,本质上是因为阴丽华落选后位,影响了邓氏家族的未来。

这种情形下,刘秀改立阴丽华显然是向南阳集团抛出了最大的价码,因为阴氏家族就是南阳集团的核心。

但郭圣通被废时,她的儿子刘强却依然是太子,这又是为什么呢?

理由很简单,一是刘秀废后遭到了强大的阻力,以张湛、郅恽为首,对刘秀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前者闹辞职,刘秀不批,他就以健康为由当堂尿裤子,逼得刘秀不得不批准他退休。后者更是直言不讳地警告刘秀此举不得人心,希望他能善待太子。

为了照顾舆论,以及堵住其他士族集团的口,刘秀不能操之过急。

刘强没有被废的第二个理由是“无过”,作为东汉帝国的第一位太子,他为人低调,品行出众,没有任何过错。刘秀要想废掉他,很容易引起公愤。

要知道,太子从来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集团,南阳集团虽然强大,但刘秀也不能因此将其他人都得罪光。

不过所有人都很清楚,废立皇后只是第一步,太子才是根本,所以刘庄取代刘强是早晚的事,刘秀不急于更换太子,无非是为了给大家一个适应期。

果然,刘强很知趣,多次请求辞去太子之位,就连刘强的坚定支持者郅恽也希望刘强主动让位,以避免遭遇更大的打击。

郭圣通被废两年后的建武十七年,在刘强的一再请求下,刘秀顺水推舟,批准了刘强的辞呈,改立刘庄为太子,为这场储位之争画上了句号。

那么,从刘秀个人的角度讲,他的内心深处是如何看待刘强被废这件事的呢?

我觉得如果从一个父亲的角度看,刘秀是不愿意废掉刘强的,甚至不想废郭圣通,这对母子从为人角度远在阴丽华、刘庄母子之上。

刘庄(汉明帝)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史书侧重于褒扬,不过我们从字里行间却能读出他的自私、刻薄、狠辣。

但继承人的标准不是看这些东西,而是要衡量他能不能抓得住皇权,能不能镇得住群臣,所以他的某些诟病反而是“皇帝的美德”。

所以,从皇帝的角度看,刘秀是不介意换掉刘强的,甚至为了东汉帝国的稳定,刘强早就成了他的交易筹码。

再次重申,我这么说不是鞭挞刘秀的无情,而是陈述一个皇帝的无奈,跟江山社稷相比,别说儿子的利益,即便是性命又如何呢?

所以,您也可以说废掉刘强是刘秀无奈之举,也是他有意而为之。

刘强被废后,被封为东海王。为了补偿儿子,刘秀又将鲁郡封给刘强,成为罕见的一人得封两国的诸侯王。

不过,刘秀去世后刘强的日子并不好过,他不断遭受各种明枪暗箭。刘庄的同母弟弟刘京竟然强夺刘强的封地,而刘庄的另一个同母弟弟刘荆竟然鼓动刘强起兵造反。

好在刘强很本分,对刘京逆来顺受,甚至主动献出鲁郡,对刘荆的拉拢如实上报给朝廷,躲过了一次又一次险情。

然而,就在刘庄即位的第二年,才33岁的刘强就病逝了,死因不明。按照遗愿,汉明帝刘庄下令丧失从简,“茅车瓦器,物减于制”。

那么,刘强会不会死于谋害呢?

这个已经无法考证了,按理来说,汉明帝应该对低调的刘强很放心,但作为曾经的太子,恐怕也不能一点顾忌都没有吧?何况汉明帝本就是狠辣的人。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