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热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以席卷之势打破中国影史票房纪录,成为我国第一部票房突破90亿的电影,并创造了多项中国电影的新纪录。

作为一名10后观众,我原本以为这只是又一部炫技的动画大片,但观影后,我发现:它用奇幻的故事包裹着深刻的成长命题。
哪吒的友情、亲情与自我觉醒,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处于青春期的我们的现实与向往。
这三个维度的启发,让我在走出影院时,心中激荡着前所未有的力量。
友情:哪吒与敖丙——孤独者的共鸣与双向救赎
电影中,哪吒与敖丙的友情是贯穿全片的情感主线。
一个是背负“魔丸”诅咒的陈塘关异类,一个是承载龙族希望的灵珠化身,两人本应是宿敌,却因相似的孤独与命运枷锁成为彼此唯一的朋友。

纯粹、信任与矛盾中的坚守
孤独的共鸣:哪吒被关在结界中长大,敖丙被龙族寄予厚望却困于深海。他们初次相遇时,混元珠的共鸣不仅是力量的呼应,更是灵魂的共振。敖丙那句“你是我第一个朋友”,让我瞬间泪目。
牺牲与救赎:当敖丙为救哪吒脱下万龙甲(龙族最后希望),而哪吒在三关炼核中拼死取回玉液琼浆复活敖丙时,他们之间的友情已经超越了种族与立场的对立。
正如敖丙所说:“我救你,不需要理由”。

现实启发:
作为初中生,我们常因成绩、外貌或性格被贴上标签,像哪吒一样渴望被理解。
这部电影告诉我,真正的友情不需要完美契合,而是能在矛盾中彼此包容——就像哪吒明知敖丙的父亲(东海龙王敖光)屠戮陈塘关,仍选择履行承诺救他。
这种“不完美的信任”,或许正是青春友情的珍贵底色。
亲情:哪吒与父母——传统家庭模式的现代重构
与传统哪吒故事中“剔骨还父”的激烈反叛不同,《魔童闹海》中的父母形象被赋予了更温暖的解读。
李靖不再是威严的父权象征,而是默默支持儿子哪吒的慈父;殷夫人也不再是柔弱的母亲,而是以行动守护孩子的战士。
理解、托举与爱的力量
父亲的沉默与担当:李靖在片中极少说教,却以行动为哪吒争取生机。他暗中求取升仙考核资格,甚至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哪吒的未来。这种“父爱如山”的刻画,让“反父权”不再是撕裂的代名词,而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契机。

母亲的坚韧与温柔:殷夫人白天斩妖除魔,夜晚陪哪吒踢毽子,甚至为保护儿子直面龙王威压。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完美母亲”,却用“笨拙的爱”让哪吒明白:家永远是最后的港湾,父母永远是孩子坚强的后盾。


现实启发:
处于青春期的我们,时常因为各种原因,与父母爆发冲突,但这部电影让我重新审视家庭关系:哪吒的叛逆不是对父母的否定,而是对命运的抗争,当父母学会放下“为你好”的权威,孩子也能像哪吒一样,从亲情中获得逆风飞翔的勇气和力量。
自我觉醒:“我命由我不由天”——打破标签的青春宣言
“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台词从第一部延续到第二部,内涵非常深邃,体现的是哪吒的自我觉醒。哪吒不再是单纯反抗天命,而是揭穿了“妖与仙”,“正与邪”标签的本质,勇敢地喊出“是魔是仙,我说了算”的青春宣言。

身份认同、反抗与自我定义
撕碎标签的勇气:当哪吒怒吼“什么神仙妖魔,不过是他们禁锢命运的枷锁”时,他反抗的不仅是天庭的规则,更是世俗对“异类”的偏见。
电影中,龙族因“妖”的身份被压迫,申公豹因出身卑微遭歧视,这些情节,也映射了现实中的校园霸凌与偏见,以及成人社会中的等级、权力、上级等世俗规则与秩序。
成长的代价:哪吒的觉醒并非一蹴而就。他曾渴望通过升仙考核获得认可,却在过程中洞察到“成仙”不过是权力游戏的幌子。
最终,他选择了一条“未被定义”——拒绝他人定义,坚持自我定义——的路,这条路或许孤独,却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路径。

现实启发:
作为女生,我们常被要求“文静”,“乖巧”,但哪吒的故事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不是迎合他人期待,而是发出自己的声音,自己的道路由自己定义:或成仙,或成魔,由自己说了算。
就像哪吒用火尖枪劈开旧秩序,我们也可以用行动证明:“优秀”的定义权,永远在自己手中。
结语:神话是真实世界的镜像
《哪吒之魔童闹海》之所以打动千万观众,正是因为它将宏大的神话叙事落地为普通人的情感共鸣。哪吒与敖丙的友情教会我们包容差异,父母的亲情让我们理解爱的不同形态,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则为青春期的迷茫点亮了一盏灯。

当片尾彩蛋中金吒、木吒登场时,我突然意识到:每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哪吒。他不必完美,不必顺从,只需像电影中的少年一样,在友情中学会共情,从亲情中汲取力量,最终以坚定的自我觉醒,走出属于自己的路——这条路,或许正是我们10后,在面对未来时最需要的勇气。
这部电影脱胎于神话,而我认为,神话就是我们真实世界的镜像表达。
就骗大陆人吧,明明贺岁档最烂的,却吹成了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