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根本,曾经有人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个人成才不仅需要很多的时间,而且也是从小到大,非常长久的计划。所以,在学生身上我们见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中,家长对学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使人进步,在很多地方条件比较艰苦,学生很难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所以国家对此也出现了不少政策,比如要求大学生支教等等。
支教老师无奈讲述:想带学生出大山,但渐渐明白困在山区的原因
从2006年开始,国家启动了三支一扶的计划,通过自愿报名组织选拔招募高校的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实现支农支教扶贫工作,促进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学生就业的问题,还能帮助学生达到良好的教育程度,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三支一扶的工作时间一般是两年,工作期间会给予一定的补贴,同时在择业期间享受优惠政策。一开始大学生时带着满腔的热血励志,到最后老师却感到寒心。
老师有的时候是为了以后的编制,而有的却是真心喜欢学生,想要为学生能做些什么,不管出于目的是什么,总之对于学生来讲是好消息。
一位来自山区支教两年的老师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自己在加入山区时是满怀期待地上课,结果却发现在山里的学生整体习惯很不好,而且又不爱学习的习惯,除此以外,老师表示跟学生聊不起来,方言特别重,上课用普通话的方式很难得到改正。
因此,老师表示上课时效率特别差。有的同学即便是到幼儿园的年纪,也很难把话说明白,上课时拖拖拉拉低头玩笔自顾自的玩耍,10以内加减法好几遍也不会,有时发几张试卷做,连题写在哪不都不知道。
这位老师表示这种气也只能自己受了,很多农村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回家,以后也辅导不了,根本没有自学的机会,老人对教学这方面更是不在意,只觉得识得几个大字就好了。
作为山区里的家长也不急于送孩子出大山,或者也没意识到出大山的好处。在大山里的老师也没有时时刻刻的休息,从早到晚忙着期末,但多媒体还不能用,都是坏的,免不了有形式主义,山里的学生根本就享受不到资源。
老师期限满了,可以回到城市里,但学生却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和能力,最后影响的还是学生。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大山中的学生,要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作为家长不能只依靠学校以及老师,想要让孩子走出大山,就要对学生有正确的教育引导学生。
正所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是在大山中本身很难接触到领先的教育,家长更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们消耗了自己却得不到家长的体谅,工作中满是感叹,作为山区学生需要社会以及多方面的帮助,不能只是心理与安慰。
作为家长应该努力改变,不能不管不顾,老师心酸的是只有自己在改变,其他人却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老师们希望班上的学生可以多学多问,步入学习的正轨,但恰恰相反,家长却给孩子输送,学不学都无所谓的心理状态。
从儿童时期开始,家庭教育就对学生有着不小的影响,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各方面配合,共同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朝着教育事业突飞猛进,为向往的生活而努力,也希望每个山区里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教育的权利。
今日话题:你认为支教老师还有哪些心酸?欢迎在下方留言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