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中国人怎么过春节?一组老照片记录清末、民国到现在的变化

历史镜像馆 2024-01-15 15:44:16

一张照片,一段历史。

马上就又要到春节了,各地开始逐渐洋溢出喜庆团圆的气息。身处2024年的人们,又有多少知道百年来中国人民都是怎么过春节的呢?今天,历史镜像馆就带你们看一组记录了从百年前的清朝末年到现在的春节风俗形式变化的老照片。晚清,春节走亲戚。从照片中可以看到中间的妇女还裹着小脚,这是封建社会对女性压迫的产物。清朝虽然明令禁止不许女性裹脚,满人也不裹脚,但因为这一陋习已根深蒂固,裹脚还是在清朝时期屡禁不止,甚至发展到最盛。直到新中国成立,才被彻底废除。晚清时期,春节赶集买年货。春节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春节到了需要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从这张老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清朝时期“办年货”的场景,热闹程度不亚于现在。晚清时期,春节街头也有舞狮子表演。1919年春节,此时已是民国,雍和宫前正在表演“跳布扎”。跳布扎是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寺庙举行法会时的一种活动。一般选在正月或四月举行。年轻体壮的僧人戴各种假面具装扮成神、兽、魔鬼等出场表演,驱鬼求吉。民国的一个春节,小孩在拜长辈和祖宗。民国时期,一对穿着摩登时尚的母女在春节外出拜年,街上也是熙熙攘攘。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的春节,石景山发电厂给职工发年货。1953年的春节,天津的一家人正在吃团圆饭。照片中比较大的女孩子扎着麻花辫,这是那时候比较流行的发型之一。1956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相声演员侯宝林、郭启儒在晚会上表演相声,台下观众听得聚精会神。1957年,天津天后宫春节庙会景象,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十分热闹。庙会为旧时北京天津等地区过年的主要习俗。1980年春节,浙江绍兴柯桥的农民在购买年货,有水壶,锅等等日用品。虽然中国大陆的第一家迪士尼乐园正式开园是在2016年。但早在1930年,上海的《字林西报》就已经刊登过迪士尼人物米老鼠的形象。1934年的辣斐大戏院(今长城电影院)更是在6月连续播放三天的《米老鼠大会》。这张老照片是1985年春节,迪士尼动画形象和中国老百姓在八达岭长城合影。

上世纪90年代的春节,人们已经开始围坐在一起看春晚。春节联欢晚会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每年除夕之夜为了庆祝新年而开办的综合性文艺晚会。起源于1979年,正式开办于1983年。自此,除夕夜观看春晚成为了老百姓过年必备活动之一。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更多的人开始选择在酒楼吃年夜饭。1998年春节前,广州火车站春运。1980年的《人民日报》,出现了“春运”一词。改革开放以来,人员流动限制的放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乡外出务工、求学。而这些外出求学务工人员集中在春节期间返乡,形成了堪称“全球罕见的人口流动”的春运。这几十年来,春运大军从1亿人次增长到2015年的37亿人次,相当于让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总人口搬一次家。
1 阅读: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