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崛起之路上,河间郡王李孝恭发挥了很大作用。
对于李孝恭,有些人觉得他不过是徒有虚名,既比不过战功赫赫的李靖,更比不过有勇有谋的李世民。
有这种想法,只能说对李孝恭还不够了解。事实上,他不仅是一位能独当一面的大将,更是一位智慧过人、懂得韬光养晦的能人。
当初,在李渊的授意下,他带着千艘战船,剑指萧铣。萧铣当时是盘踞在长江中下游的军阀头子,为人桀骜不驯。李孝恭这次来,就是要灭他威风。
为了这一战,李渊特意将“军神”李靖调给李孝恭驱使。两人组队,发挥出1+1>2的效果,迅速就平定南方。
在交战过程中,李靖先是出奇谋,借着暴雨之势,冲破萧铣的防线,一举攻下夷陵。
随后李孝恭也使了一计“瞒天过海”,将缴获的战船放入江中,蒙蔽敌人,断了江陵的支援,从而迫使萧铣投降。
由此可见,李孝恭的军事能力不输李靖。
除了军事素养过硬,李孝恭的心态也很强大。
在公元623年,辅公拓起兵造反。李孝恭率李靖、张镇州等将领出兵迎敌。
临行前,众人按照惯例举酒誓师。谁知李孝恭刚端起酒杯,就发现里面的酒呈鲜红色,像血一样。
周围的将士们一看,脸色都变了,心生胆怯,因为这是不祥之兆。
结果李孝恭却淡定从容,不以为然,甚至宽慰众人:“福祸无门,惟人所招!再说我又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有什么好担心的?相反,辅公祏罪大恶极,天理难容,这杯中的血,象征了他的结局。”
众人一听这话,心也就安了,随后跟着他多次击退辅公拓的进攻。
在两方对战之中,李孝恭根据对战情形,屡出奇招,断了敌军的粮草供给,逼的敌人心生惶恐,不断发起进攻。
面对外面震耳欲聋的厮杀声,李孝恭却不慌不忙,从容应对,甚至在敌军有些泄气的时候,他还会特意派出一些老弱病残迎敌,激发敌人的斗志。
当然,这么做可不是为了戏弄敌军,而是要消除敌人的警惕心,令敌人得意忘形。
果然,在辅公拓以为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李孝恭给了他迎头一击。当严阵以待的唐兵对上已经筋疲力尽的叛军,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本来还笑容满面的辅公祏这下可笑不出来了,抱头鼠窜,最终被一农民活抓,献给李孝恭,李孝恭随即将其斩首示众,并将消息传于江南,使得叛军纷纷投降。
在建功立业这方面,李孝恭颇有男子气概,发挥出顶天立地、保家卫国的军人特性。而在为人处世这方面,他也一点不弱,顶着“功高震主”的名头,却成功保住一家老小,得到善终。
为了彰显权势,镇压不轨之徒,他特意修了豪宅,立哨所看家护院。
谁知他这高调的举动,令人眼红,致使他遭小人诬告,说他有另立中央之心。虽然他后来沉冤得雪,但经由这一遭,他明白“枪打出头鸟”的道理,变得低调起来。
他先是修了一座大宅,买了上百名歌姬,天天在家里纸醉金迷,表现出一副沉迷于美色的窝囊样。在朝堂之上,他更是谦虚谨慎,绝口不提自己的功劳。
在玄武门之变后,李孝恭更是看透了这位堂弟的雷厉风行,做事更加小心翼翼,甚至连大宅子都不敢要了:“我现在住的这房子,还是太大,太华丽了,应该卖了,买个小屋子,能住人就行。反正我死之后,孩子们要是有本事,能守住这些也不错了。如果孩子们不成才,这些好东西最后还不是便宜了别人。”
正是因为李孝恭的聪明,他才得以善终,保住家族的富贵,甚至在死后,还被李世民念着好。
贞观十四年,年仅50岁的李孝恭因病去世,李世民亲自为他哭丧,陪葬献陵,配享高祖庙庭。而后他的后代子孙凭着他打下来的家业,荣享富贵,长达289年之久。
回看历史,能像李孝恭这种得到善终,甚至保家族百年富贵的“功臣”的人是极少的,绝大部分将领不是战死沙场,名流千史,就是功高震主,满门抄斩。归咎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些人正是因为不懂韬光养晦的道理,最终引来上位者的猜疑,凄惨收尾。而李孝恭则是悟透了为臣之道,明哲保身,所以才避免了鸟尽弓藏的结局。
屁,李孝恭算是李世民的堂哥,懂?而且长期在李世民手下,许多功绩都是在李世民的指挥下取得的,懂?李孝恭是一员悍将,但李世民手下悍将多了去了,又怎样?历史上开国皇帝中就李世民父子没有大肆屠杀有功之臣,因为历史父子本身也都是悍将和卓越的统帅,包括李建成和李元吉。他们父子一是镇的住,二是更本不怕
志不在江山在美人[笑着哭]
李世民晚年疑心病之重已经令人毛骨悚然
都不差,江山打下来的,就到昭陵看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功过都有。
李世民也很少杀功臣
我们自己人对自己人也狠的[无奈吐舌][无奈吐舌][无奈吐舌]
李世民[点赞]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