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说“两个黄鹂鸣翠柳”,量词错了,应是“两只”,我一时语塞

纳兰唐儿 2020-07-01 12:29:05

学生说“两个黄鹂鸣翠柳”,量词错了,应是“两只”,我一时语塞

一日,我在上新课——杜甫的《春望》,于是提问都学过杜甫的哪些诗?

学生在台下呱呱回答,说小学学过了《绝句》,有人还情不自禁地吟诗起来:“两个黄鹂鸣翠鸟,一行白鹭上青天”,我正沉浸在这美好的诗意中。突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响起来:“老师,这是病句,怎么能说‘两个鸟’,不是叫‘两只鸟’吗?”

对啊,没想到大诗人杜甫居然写错了。很多同学纷纷响应着。我一时语塞,但毕竟为师多年,临场应变能力还是很强的。我肯定了这个学生善于思考,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今日的课后练习是回去查询资料,明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上了初中,有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再者,我也经常鼓励学生要大胆怀疑,小心求证,这是治学的态度。

学生也曾提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说天寒地冻,路边都有冻死的人,那么肉也是冻结成冰,怎么会发臭呢?其实,这里读“臭”(xiù),闻到之意,闻到了酒肉的香味。

学生产生疑问的句子还有“落霞与孤鹜齐飞”,学生问,晚霞怎么能与孤鹜一起齐飞呢?“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天黑如泼墨,哪能看见大雁飞翔呢?“大漠孤烟直”,大漠的风沙满天飞扬,烟怎么能直呢?

其实,古代是一个字表示一个词,现代是二个字表示一个词。如“食不语”即“吃饭不说话”。“不悦”即“不高兴”。即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涵,尤其是古诗词。有时,“两个”并不是表达数量词语,而是“两”和“个”是分开来的,不是连在一起的。

有时,几个词连在一起,从语句来说并不通顺,但它能构成一个意境。如:“枯藤老树昏鸦”王国维说:诗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除了上述情况外,汉字在演变发展的过程中,有些音和意义完全改变了,用现代的音和词义去解释,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课后,我查询了很多资料,发现“只”这个字在唐代几乎不作量词,意思常作“仅仅”“只是”而已。

如杜甫的“此曲只应天上有”、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李商隐的“只是当时已惘然”、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等等。这段提到的诗人全是名人,不会犯错误,古人写诗词都会推敲很久的。

例如:贾岛的“僧推月下门”反复地琢磨、推敲,最后改为“僧敲月下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原来不是用“绿”字,是经过反复推敲,最后才确定下来的。那么杜甫作为“诗圣”,相信每一个字也是非常认真的。

那么,为何用“个”而不用“只”,或许古时语法还没有完善,是这么用,或许古时量词一律用“个”。如宋代辛弃疾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星星的量词,按现代语法得用“颗”。

学生能发现问题,说明他善于思考,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有质疑的勇气。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而不是草率地打击他,或是轻易地否定他,说他怎么能怀疑大诗人杜甫呢?课堂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地方。

朋友们,你们喜欢用“个”还是“只”?觉得用哪个的意境唯美?欢迎踊跃留言探讨,或是你自己写的诗词。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衷心感谢!

作者简介:纳兰唐儿、醉卧古典诗词等笔名。多家校园杂志写手,作品被《意林》等文摘转载。喜欢佛学、艺术,痴迷易经、文学,是靠古典诗词与戏曲滋养的女子。作品系本人原创,欢迎收藏、留言、转发链接(只限于本平台)。若转发别的平台,请征求我同意,否则以侵权起诉,我已与维权骑士签约。请关注我,会常常更新古诗词,与你们穿越回到唐风宋月去,一起品味唐韵诗脚与宋阕音律,然后狂醉三千场。

29 阅读:19071
评论列表
  • 2020-07-17 18:31

    此诗写于蜀地,西南方言可以说两个雀雀

    兔兔兔兔斯基 回复:
    ,这个解释靠谱
    细说烟雨江南 回复:
    的确如此:我们一般说杀个鸡赖吃吃,今天抓了几个麻雀(ma qio)
  • 2020-07-22 06:14

    臭解释成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讽刺意味还剩多少?本意就是豪门里的肉多得都臭了,什么冬天肉都冻上了怎么可能还臭,豪门家里和室外一个温度么?那朱门里也应该有冻死骨了,一群臭老九,牵强附会瞎解释!

    UC网友14xxxx4885 回复:
    为什么要说朱门酒肉臭,不说饭馆酒肉臭?
    ABCD 9 回复:
    你可真二,豪门喜欢闻臭味,非把肉放屋里弄臭!
  • 2020-07-19 02:57

    你怕不是不知道古诗要讲究音律对仗?

    UC网友16xxxx3085 回复:
    说到点子上了[点赞]
  • 2020-07-19 01:52

    作为量词,在很多情况下古时“个”和“只”是通用的,这里用“个”主要是与下文的对仗,“两个”的意境是两个点,“一行”的意境是一条线,“个”和“行”是很对仗的,而“只”比较具象化,意境差了一些,并且和“行”不太对仗。杜甫诗作是特别讲究格律和对仗的。

    Bernardluk 回复:
    用粤语念个和行就发音差不多了
  • 2020-07-25 14:13

    普通话并不是对的,古人说的才是对的,因为普通话是胡人语言才几年历史?像我们广东话说拿,为揠。拿是错的,确切的说应该是揠,因为有个词语叫揠苗助长,。广东话叫 揠个东西过来,只是普通话胡人读歪了 ,读拿。而揠苗助长这个词语是春秋战国时期,而广东叫爷爷为啊公,公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非常尊贵的词语。什么爷爷嘛嘛都是满清蒙古用词。

  • 2020-07-19 13:27

    现代的小学生,被普通话给训练成废物了。 古代语与普通话完全不同,古语与各地方言极其灵活,只有普通话是死气沉沉的。 在河南老家,很个东西都能用个来表示。比如:一个人,一个鸟,一个老头,一个汽车,一个飞机,一个蛇,一个鱼………… 什么玩意!学了公式化的普通话,就忘了各地方言了吗?

    扇子 回复:
    你要这样说的话,那你是一只人,
    文海泛舟 回复: 扇子
    古代有形单影只,这个词。说明,这个“只”字,就是单个的意思。
  • 2020-07-16 00:02

    古人看到蚂蚁聚在树下,爬在树上。以为在憾树。写出了“蚍蜉撼树不自量力”。愚蠢错误的诗词。因为蚂蚁是为了背靠大树好乘凉,借大树遮风避雨,有谁见过“蚍蜉在撼树?”但我见过自然界有很多被“蚍蜉”掏空,咬断根而倒的大树。然而有现代人可笑和愚蠢的,不动脑子的,抄袭了古人错误的诗词,用来自夸自大!

    深秋雨 回复:
    大哥你知道什么是修辞手法吗?按你的逻辑那“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水是不是要流到天上去了。古人是看见蚂蚁趴在树上才说的这句话,但不会真的认为蚂蚁是在搬树,只是通过这一现象引申出一种夸张的“蚍蜉撼树”来修饰不自量力
    魔翼 回复:
    我是动物我承认没什么好否认的,我现在比较想知道你觉得你是个什么东西能用第三者的语气来说这种话[得瑟]
  • 2020-07-22 10:13

    我们客家人说动物都是只,飞禽走兽什么都是。一只鸡,一只狗,一只牛,一只马。这很正常,不能用现代汉语去评述古诗

    UC网友11xxxx0360 回复:
    一滴鸡,一条狗一条牛一条马[笑着哭]
    青青子衿 回复:
    三样我都讲过,用客家话讲的
  • 2020-07-20 16:31

    遇到第二个孔乙己了[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 2020-07-20 18:35

    不要机械的理解诗和诗意,不要因词害意。

  • 2020-07-18 21:03

    用只是正统,用个是偏锋,都对。方言描述鸟类就经常用个:如两个燕子,三个杯子。又如:普通话:一条鱼,方言:一粒鱼。这也从侧面反应出了当代方言已经开始断层。

    xyhoney 回复:
    因为要普及,所以必须要简单,这跟推广简体字是一个道理。毕竟生活不是文学。生活远远大于文学。。。
    木南子 回复:
    那么形容人的时候也可以说你是一具
  • 2020-07-19 11:38

    两个鸟绝不是病句,只是另一种说法。你可以说三条狗,三只狗,三个狗,都对。

  • 2020-07-20 02:02

    [呲牙笑]读死书死读书。

  • 2020-07-22 09:07

    酒肉臭这词儿在民间尚有使用,如:人家酒肉多到吃不完,都臭(xiu )了,指的是发出臭味了。

  • 2020-07-27 19:06

    一头牛,两匹马,三条鲤鱼,四只鸭,五本书,六支笔,七棵果树,八朵花,九架飞机,十辆车,量词千万别用错

  • 喜欢这样严谨且真正为学生考虑的老师,点个赞

  • 2020-07-20 11:34

    就是读臭豆腐的臭,你以为朱门会和你路边一样冷吗?

    四川人 回复:
    那是嗅,还不是臭的意思,恰恰相反,它是香的意思
    闹哄哄的打麦场 回复:
    读xiu 没错,正好在方言中找到对应的,但意思指发臭,不是香味。如:肉放时间长了就臭(xiu )了。
  • 2020-07-22 01:56

    简体字音同字不同,字同音不同为什吗要这么多重复的?

  • 2020-07-22 19:54

    肉会臭,那酒也会臭吗?朱门是什么?是有钱人家,有家仆的,怎么可能会有放到发臭来?这里的臭并不是臭,是气味,也有作者对此的厌恶情绪,更不会写成香。

    UC网友47xxxx7000 回复:
    我是喜欢xiu的解释, 朱门大户酒肉的美味飘香,路边穷人冻饿而死
    四眼二郎神 回复:
    原句是指有钱人家的酒肉极多,放到发臭了都吃不完。然而,街道上却有大把因饥饿而冻死的穷人。
  • 2020-07-22 20:40

    我也怀疑过,不过,瑕不掩玉。没必要。。。

  • 2020-07-23 12:32

    这边人要不是理解能力有限就是杠精。

  • 2020-07-24 10:46

    杜甫:老子就这么写,不服你可以不背[得瑟]

  • 2020-07-25 12:00

    个跟只都是口语,正确的书面语是羽。而且那时候写东西大多都是方言。

    UC网友62xxxx6599 回复:
    那个时候没有普通话好不好
  • 2020-07-26 22:39

    你就是只狗,你就是个狗,不都可以?

  • 2020-09-10 22:18

    有首歌:我是一只鱼……量词是否用错?只听过水鱼用只!

  • 2020-07-18 19:10

    你这个师可下课了,净胡扯,两个或两只是你说的那么?你再查查,酒肉臭(臭)在这里是闻的意思?等…

  • 2020-07-19 02:54

    “个”(guo四声)通用大多数量词,坐标湖北

    宫商角徵 回复:
    川湖云贵都用这个音。
  • 2020-07-19 01:42

    朱门酒肉臭就是臭,酒肉又没有放在外面冰天雪地,太多吃不了,放家里时间长了就臭了

    迷失的世界 回复:
    按意境来说,chou更能衬托出百姓疾苦,能冻死人的冬天肉臭不臭,其他地方我不知道,但在我们湖南是可以的。
    清流 回复:
    古汉语中,“臭”通“嗅”。
  • 2020-07-19 23:11

    我觉得是篇好文

  • 2020-07-20 01:25

    诗词要有平仄与押韵,有些时候必须有所取舍。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UC网友13xxxx1250 回复:
    量词“只”和“个”都是仄声,只是入声,个是去声
  • 2020-07-20 13:00

    只字是平声不符合七言绝句的音律,所以要用个字,而且古代表量词多用个字。

    猪可富司机 回复:
    平水韵“只”是仄声,会讲吴语粤语的朋友应该更能理解,因为在他们的方言中“只”的发声是入声
    默泉 回复:
    只,按照《平水韵》,只有两种发音,去声和入声,无论是去声还是入声,都是个仄声字,怎么能说他它是个平声字呢?你所谓的平声是按普通话来读的。
  • 2020-07-20 12:37

    不能用现在的意思和思路理解古代人的思维和文化!

  • 2020-07-21 20:18

    这正章显了中华汉字文化的魅力,提出这些问题的我想应该都是小学生,理解高度还不够啊!

  • 2020-07-21 22:59

    老师,古人说错话了,他们不应该说普通话吗?

  • 2020-07-22 15:22

    奇怪了,我以前学的明明是两只啊,从来不知道是两个[不开心][不开心]

    风清月明 回复:
    我学的也是两只啊
    UC网友15xxxx6320 回复:
    那么,到底谁把“只”改成“个”了[笑着哭]
  • 2020-07-22 13:54

    别管是只还是个 考试按书面写就行

  • 2020-07-23 13:29

    两个。两只。一个一个就是两个。强调个。两只没有了稀少的意境!

  • 2020-07-31 10:26

    我晚上看到过大雁飞,叫声老大了[鼓掌]

  • 2020-08-01 21:46

    大雁那个,不能靠听,只能看。看来听力需要训练

  • 2020-09-11 18:31

    古时不论只论个,水浒传吴用去找三阮就说阮小二赊了一个鸡。

  • 2020-09-13 00:38

    你们谁能告诉我,为什么牛叫一头牛,马叫一匹马?我至今也搞不懂为什么。

  • 2020-07-19 12:47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0点1 回复:
    望和只是两个版本,不能说错
  • 2020-07-19 23:12

    南方的很多方言更接近古语,个是很常用的量词。

  • 2020-07-20 09:33

    那么来了!停车坐爱枫林晚为何不写成停车因爱枫林晚呢?

    12345678 回复:
    坐着做[呲牙笑]
    将爱进行到底 回复:
    我看你们在哪里都想开车。
  • 2020-07-20 11:19

    见人尊重你用位,不爽你或关系好我用只个条头堆……都行,这位这坨这个这头这堆……来看,从语文语法上看我说的这一番话有多少问题问题大了去了太多了,不服?!!,,,看我这后面这些乱用标点,来还加几个[吐舌头眯眼睛笑][呲牙笑][捂嘴巴][吐舌头咯],语文里有这种东西吗?没有好了,请看。

  • 2020-07-20 16:42

    卖弄

  • wang 5
    2020-07-20 19:31

    时移世易,文化更变,以今衡古,实痴儿之举

  • 2020-07-21 21:23

    很正常。猪、鱼等在我们浙江老家也是用"个"表示的

  • 2020-07-23 13:13

    “个”是仄声,合律;“只”是平声,不合率。

  • 2020-07-23 10:25

    古代的妈妈不好看

  • 2020-07-23 14:06

    四只烤鸭往北走!

    UC网友62xxxx6599 回复:
    烤鸭应该是一个的,
  • 2020-07-24 13:22

    这小学生该打

  • 2020-07-24 15:00

    一支口罩,为什么叫支?

    我了个去 回复: 犀利第
    之前口罩荒的时候,电视、网络很多媒体都说支。我一直觉得怪。
    犀利第 回复:
    我这里都说个
  • 2020-07-29 12:30

    大漠孤烟直,没听过狼烟吗?不直怎么能看到?

  • 2020-08-09 17:58

    [“两个”并不是表达数量词语,而是“两”和“个”是分开来的,不是连在一起的。]上面这句话 能具体解释下吗 我怎么没看明白呢 不知所以然!

  • HKR 5
    2020-08-22 08:53

    都对

  • 2020-08-23 13:28

    可以允许学生质疑,但不能让他们胡乱质疑,度把握不好就成了抬杠了

  • 2020-09-14 22:38

    写诗不得讲究平仄问题么

  • 2020-07-19 16:21

    两个更生动[得瑟]

  • 2020-07-19 18:43

    你知道个鸟

  • 2020-07-20 09:28

    古诗对平仄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本诗首句第二个字应该是仄声,所以此处只能用个,而不能用两只。

  • 2020-07-20 14:27

    古汉语没有量词,量词是从近代现个汉语中逐渐形成的,个,可以说是一个通用性很强的量词。大部分名词都可以用个作量词。

    UC网友62xxxx6599 回复:
    好像是从日本鬼子还是欧美学来的,中国以前都是泛指。如她它都是用,,他
  • 2020-07-21 18:37

    臭绝对就是臭,屋内几度,屋外零下几度很正常,放几天食物变质,穷人饥寒交迫冻死,这才是社会反差,虽然臭与嗅在古代相通,但此处绝对是臭的意思。

  • 2020-07-21 19:34

    中国历史书最大的错误就是人物脸谱化,好人就绝对是好人,坏人就绝对是坏人

  • 2020-07-21 20:04

    用现代思维来诠释古诗,有些不通。时代不同,语境不同。

  • 2020-07-22 00:51

    古诗格律讲究平仄韵律,个是仄声,只是平声,此处要用仄声,否则不合格律,两相取舍,所以用两个,

  • 2020-07-22 01:09

    个是万能的量词。

  • 2020-07-22 10:08

    这么多量词,大部分是现代汉语搞的鬼,实际各地有不同的量词使用习惯。

  • 2020-07-22 12:02

    臭通嗅,怎么整句解释?胡人后人的学生

  • 2020-07-22 12:13

    语法只是为了方便统一学习,从英语硬搬过来的。平时能听懂就好。

  • RFDC 4
    2020-07-23 07:23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定是冬天吗?质疑这个的人,说明这人呆板、顽固、执拗。

  • 2020-07-23 11:37

    错!大错!!特错!!!鸟的量词是羽!!!!!还想给杜甫纠错,笑话。

    UC网友62xxxx6599 回复:
    对,鱼🐟应该是用尾,一尾🐟,条应该是蛇🐍一条
  • Sean 4
    2020-07-23 12:37

    言之有理即可

  • 2020-07-23 15:02

    这老师连这都解释不清楚,误人子弟啊

  • 2020-07-24 12:08

    大哥,古代作诗讲究押韵,对仗,第一句仄声,第二句平声,你还语文老师嘞[笑着哭]

  • 2020-07-25 09:13

    古代不是说普通话的,古代说的是广东话,只有用广东话才可以理解,我们说闻到什么味,都说臭什么才

  • 2020-07-25 21:44

    真是吃饱了

  • 2020-07-26 10:58

    很多东西都可以用个,特别是方言里面,两个牛,两个猪,两个人家等等很多都是可以的。

  • 2020-07-27 10:24

    她说喜欢上我了,可是我感觉她明明一点都不喜欢我啊?老师,她是不是说的假话

  • 2020-07-29 15:47

    浅薄之文

  • 2020-07-29 20:52

    本来就是两只黄鹂,改的一塌糊涂

  • 2020-07-30 09:25

    量词变化大

  • 2020-08-09 10:53

    我觉得朱门酒肉臭是说夏天有钱人的酒肉都放臭了也吃不了,路有冻死骨是说冬天没钱人冻死路边,一共三个对比,感觉更强烈。

  • 2020-08-11 02:51

    你们学的是现代文,只有几十年历史。

  • 枯藤老树昏鸦这首诗的画面感真强,瞬间脑子里就会出现相应的画面

  • 2020-09-14 16:08

    朽木不可雕也。

  • 2020-11-27 22:36

    古诗要用粤语去读才得到最真实的还原,“两个"搭配黄鹂音韵朗朗上口,意思明了,立见作者功力。

  • 2020-07-16 13:01

    为了押韵需要,好好读。两个和两枝反复读,还是两个好。

  • 2020-07-18 13:03

    你是一个好学生也是一位好学生

    dd 回复:
    也是一只好学生[笑着哭]
  • 2020-07-21 08:39

    我的家乡,离成都40公里。方言里面量词基本上全是用“块”,“一块车”,“一块山”什么的还好。“一块狗”,“那块人”,“几块小孩”,就问你怕不怕[呲牙笑]

    UC网友62xxxx6599 回复:
    我们广东什么都用,一那人,一那猪,一那狗,一那鸡。[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是不是和你们异曲同工
  • 2020-07-22 19:58

    这些学生太脱离社会的,教条的很

  • 2020-07-23 10:08

    冷门诗人李义山 自愧不如李太白

  • 2020-07-25 09:27

    和孩子还得讲什么道理,一顿爆揍就行呐。

  • 2020-07-26 02:19

    [得瑟]理工直男要从娃娃抓起

  • 2020-07-26 19:28

    食不语?不语是什么?怎么吃?

  • 2020-07-26 23:36

    [得瑟]那是因为你没有听过只用“块”做量词的方言。一块肥皂,一块人,一块事......这样来看,“两个黄鹂”也挺好接受的。

  • 2020-07-30 22:23

    量词的意义在于区分数量的级别维度。比如一张纸和一摞纸。一行白鹭,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只和个没有对错之分,一样意思,但作者考察当时的用语习惯很值得肯定。不过小朋友们应该了解量词的意义在于区别,如果拘泥个和只,对于语言思维来讲会有负担,不利于语言逻辑组织

  • 2020-07-31 16:24

    天这么冷,肉都放臭了,可见真的肉多。

  • 2020-08-07 14:13

    一派胡言

  • 2020-08-31 10:17

    [得瑟][得瑟][得瑟]不是常识的问题。是古代字少,表达的意思就更少,白话跟写作是两个东西,就是书面用语跟口语的差别[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所以什么通假字,一堆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