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移2246光年看到秦始皇登基”的说法,源自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光速恒定且有限,光速在真空中的值约为每秒约30万公里,这是宇宙的速度极限。

光从地球发出后,需要时间传播到远处。例如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约8分20秒,而来自2246光年外的星光,今天到达我们眼中时,实际上是2246年前发出的。
因此有人设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在咸阳宫登基称帝,这一历史瞬间的光芒以光速向宇宙扩散,如果我们能瞬间到达2246光年外的一个点,理论上可以捕捉到这些光,目睹当年的场景。这个距离恰好对应2025年与公元前221年的时间差,仿佛光线在宇宙中为我们保存了一部“历史录像”。

首先是光携带了物体反射或发出的信息,比如颜色、形状和运动,当秦始皇登基时,阳光照亮了咸阳宫的殿宇、他的龙袍和群臣的朝服,这些光子向四面八方散射,包括射向宇宙深空。
理论上如果我们站在2246光年外,配备一台超级强大的望远镜,或许能捕捉到这些光子,重现那一刻的画面。

但现实远比理论复杂。首先光在传播过程中会逐渐减弱,2246光年是一个天文距离,光子在途中可能被星际尘埃、气体云吸收或散射,强度衰减到几乎无法探测,地球本身的光芒微弱无比,相比恒星的耀眼光芒,登基场景的光子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难以被分辨。

其次望远镜的分辨率是个巨大的瓶颈,要看清地球上的人和细节,需要一个直径达数千公里的“超级望远镜”,这远远超出现有技术能力,哈勃空间望远镜或詹姆斯·韦伯望远镜能看到数十亿光年外的星系,但完全不可能看到星球的细节。更何况地球的大气还会扭曲和吸收光线,登基场景的光可能早已面目全非。

至于瞬移就更不可能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明确指出,没有任何物体或信息能超越光速移动,瞬移意味着在零时间内跨越2246光年,这违反了因果律,可能导致时间悖论,即便假设未来的量子纠缠或虫洞技术能实现瞬移,2246光年外的观测者仍需等待光线到达,而无法即时看到过去。

但如果你以99.999%光速飞向2246光年外,时间膨胀效应会让你的主观时间大幅减慢,地球上过了2246年后,你可能只老了几分钟,到达时你或许能接收到公元前221年的光线,但这不是瞬移,而是通过速度压缩时间。

作为宇宙中的速度极限,光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枷锁,困住了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智慧文明,如果光速始终不可被超越,那么所有的文明都将被困在几百光年范围内,直到耗尽这个区域内的资源后,从宇宙中消失,这也许就是费米悖论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