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前,我25岁,农村单身女,在城市打拼3年,存款12万,蜗居在租金700元的10平米老破小单间。买房后,积蓄清零,背负50万债务,每月房贷3200元,利率5.75%。好在拥有了自己20平的卧室,未来大抵再也不用过漂泊流离的生活。
“我,好像真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城市里有了一个家。”我在社交媒体悄悄记录着这份小确幸,与好友分享买房的喜悦,浑身洋溢着干劲。那时身为新媒体工作者,一心想如勤恳的老黄牛,多写稿子换钱,让这个小家更安稳些。
本以为日子会一直平稳过下去,生活却开了个玩笑——去年下半年,我所在的公司解散了,我被迫离开热爱的岗位。房价变动和突然失业将我推向无序,再回看2021年高位买房的决定,心中百感交集。
文|汤汤
编辑|王海燕
01
为何执着买房?想在城里扎根的念头由来已久,归根结底,还是被几次无奈的搬家经历逼的。
2018年刚毕业,我与舍友租住在老旧家属楼。房子是舍友男友帮忙找的小两室,面积不大,干净且交通便利,小区环境惬意。当时我月薪2000多元,房租占了三分之一,感觉生活安稳。

《装腔启示录》剧照
但不到半年,舍友与异地读研男友分手,舍友决定斩断一切,退房回老家,也委婉示意我也退租,免得对方觉得她余情未了。舍友甚至是半夜摇醒我通知的,就像两口子吵架时被掀了窝的流浪猫,我心情复杂又无奈地匆忙踏上找房之路。
后面两次搬家不如这次抓马,但也糟心。比如二房东因为两个钉眼,扣了我500元押金,并半夜三更敲门;楼下广场整日跳舞,施工噪音怎么投诉都无法缓解。那时每次加班到深夜,回到出租屋,一身疲惫,还得蹑手蹑脚地开门,灯不敢开,脸不敢洗,水流开到最小,怕吵醒合租舍友。但房间隔音实在太差,老式的门咯吱咯吱的声音,水流的嗡鸣声,总引来室友不大不小的咳嗽声。我只能打开手机手电筒,贼一样溜进房间。
这些经历让我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要搬进自己的家。

第一次搬家的场景(作者供图)
并且,我渴望成为“城里人”。渴望把自己的农业户口变成城市户口,幻想能就此洗去身上的自卑、不适,与人交往时的胆怯。养成这种性格跟成长经历有关。在重男轻女的农村,我父亲兄弟姐妹五个,除了我爸,都有男孩儿,唯独我家,是双女户家庭。父亲给了我们很多爱,但村里难免有人多嘴,小小年纪的我,曾被当着面说过,“你们家俩女孩,总得有一个要招女婿的,给你爸留个根”。
姐姐是长女,从小留短发,内向好强。中考时,老师向我母亲预言,说我姐努努力,能上县城第二好高中,但村里另外一个男孩,应该能考上县城第一好高中。姐姐得知后,学习愈发拼命,成了我们村唯一上县城第一高中的,而那个男孩上了第二好的高中。收到录取成绩书时,母亲哭了。

《安家》剧照
我姐从小就对我说,我们这种没背景没钱的家庭,学习最公平,她不仅要去大城市,还要带全家一起去。小时候,姐姐对我最严厉,也是她一直支持我,大学四年,勤工俭学,每月给我打生活费,我第一次出省,也是她带我去的。
求学之路上,我从乡村到小镇,对于物质的差别和成绩的高低尚不敏感,但升学到县城,成立小孩的富足,给了我很强的冲击。工作后,身边大多是城市土著同事,更让我心生向往。
工作后躺在出租屋的床上,我常想: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的房子?有了房子,或许我也能骄傲地宣称,自己是真正的城里人。
在房地产火热的那几年,同事里面,有人2016年买的房,短短两年从8000元一平涨到了17000一元,升值速度堪比今日的金价。有人四处摇号,一年摇了14个盘,却颗粒无收。这股热潮,让我心动了。
但心动不顶用,我深知仅靠自己那点存款,想买均价1.5万至2.3万一平的新房简直天方夜谭。父母供我和姐姐上大学已实属不易,早年家里盖房,奶奶治病,积蓄早已所剩无几。想要买房,能靠的只有自己,顶多再从工作4年的姐姐那里寻求点支援。
如今,姐姐在上海工作,在她影响下,工作3年我攒下10来万,准备买房了。几番权衡,2021年,我将目光投向老破小。毕竟相比又贵又要摇号的新房,我对房子的需求是,一个避风港,一个能让我在城市有归属感的小家。相比小区、户型等,我更在意“城里人认同感”。

《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频繁刷新二手房软件后,我找到不少首付14、15万,面积40余平,总价60万左右的老房子。房龄久些的,50万左右也有。每天下班后,我都迫不及待约中介看房,即便8月末的夏天闷热黏腻,坐在中介的电动摩托后座,我也满心欢喜。
02
2021年9月,我终于觅得心仪的小房子。房主是位刚退休的阿姨,要去照顾外孙,所以卖房。
交易时,阿姨说看我亲切,还独自买房,于是“好心”优惠1万元。如今想来,那房子挂了多半年,鲜有人问津,遇到我这样的卖家,简直就像中了彩票。可当时,我认定这房子与我有缘。
房子房龄和我相仿,户型方正,离地铁口500米,还在城墙边。虽然房子只有北向采光,但我想着,自己早出晚归,无所谓。我没有意识到,急切买房的心态,已埋下诸多隐患,比如入住一年后,卫生间就严重渗水,赔偿楼下邻居1000多元。

作者供图
交易时的我,只满心想着,买下这房子,就是妥妥的城里人了,那时候我被小区门口那棵需两人环抱的梧桐树深深吸引。9月末,梧桐枝叶繁茂,阳光透过枝叶洒下,光影交错。我心想,“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我就要做这老破小里的“小凤凰”。
这样的“傻呆”,连中介都有点看不下去了,有点掏心窝子地劝告,这房子不好转手,我却义正辞严,“我纯自住,不在乎流通。”但中介劝告归劝告,坑人依然毫不留情。办理贷款时,我对手续、房贷政策一窍不通,在中介“房产大热,银行放贷困难”的说辞下,不仅掏了3000多元贷款代办费,还满心感激,每次见面都给中介买可乐。
就这样,我以5.75%的高额利率背上了房贷。

《恩珠的房间》剧照
2021年9月29日,我大概会永远记得那一天。和中介、房东在二手房交易市场分道扬镳后,我拿着房产证,假装淡定地走到卫生间格挡里,把红本本翻来覆去地查看,看到“XX 单独所有”几个小字,毫不夸张,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滴滴答答掉个不停。
房本到手,我跑去火锅店,想着这可能是未来15年吃得最好的一顿饭。晚上10点的火锅店人已稀少,望着咕嘟嘟冒泡的牛油锅,我猛下三份娃娃菜,辣得眼泪直流。我想着,往后要精打细算过日子了,但内心仍满是激动与喜悦,因为在这座漂泊的城市,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收房之后,看着50平空荡荡的千禧年装修风格的小窝,我决定拆除,按自己心意重装。我计划着换玻璃、砸墙、买书架、摆绿植、熏香,还要铺木地板。以前租房时,舍不得丢快递纸箱,总想着下次搬家能用,如今在自己的小屋里,我希望有足够柜子,能放心扔掉纸箱。
03
有了想法,我在小红书收集老破小改造案例,因为设计师费用(对我来说)高得离谱,我决定和父母一起动手。起初,父母不理解,觉得我一个女孩没必要这么累,甚至担心以后嫁人受影响。我耐心解释,想接他们来城里生活,让他们摆脱农村冬天的冻疮。父母逐渐被说服,满心期待与我一起打造新家。
我白天写稿,下午和父亲去建材市场淘材料。父亲把在日结市场上学到的“功夫”全用上了,刷墙,砌砖,做防水……我一发工资就给家里置办大件,一点一点,小家终于有了模样。

作者供图
最后,我和家人花了大半年完成装修。算完材料花销,加上家具电器,总共花费约8万元,比装修公司报价省了近6万(不带电器的成本)。看着日渐成型的小家,我无比骄傲,毕竟它是我和父母共同筑成的坚实堡垒。
我把买房和改造房子的经历发在小红书,帖子很火,还吸引了许多和我一样从农村到城市工作两三年的女孩,她们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愿望。短短半年,我的小红书积累了6000多个粉丝,商务广告找上门,我成了一名家居博主,“25岁,女,独立买房”成了我的标签。

收房时和改造后的对比(作者供图)
好景不长,虽然有了广告收入,某些时候甚至可以覆盖房贷,但流量的焦虑也随之而来。后来,在一次广告,账号被限流,我焦虑到晚上只想流眼泪,母亲看见我每天焦头烂额,有点心疼,提醒我不要那么拼,没有人什么都能做好。那时我突然意识到,我原本是要记录生活的,但在“拿人手软”的合约中,我开始虚伪地包装自己一地鸡毛的生活,也逐渐丧失初心。思前想后,我减少了更新的频率,将重心继续放在工作上。
2024年年初,我结婚了,彻底搬离了自己的小房子。爸妈因村里事务,来城里住得少,我和房子的联系,几乎只剩每月的房贷还款信息。但从内心深处,这个房子让我感到坚定踏实,仿佛它是我的退路。

《砂之塔~知道太多事的邻居》剧照
本以为,日子可以平稳过下去,生活却开了个玩笑。我在一家内容平台做撰稿编辑5年多,因一次舆情,被迫离开热爱的岗位。失业的第一个月,我浑浑噩噩,窝在家里不想见人,也不想找工作,感觉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但每个月固定的房贷催收短信,又让我知道自己不能彻底躺平。
好在做自媒体,又有短暂的博主经历,我算是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和人脉。翻看存款时,我意识到如果继续消沉,可能一心建造的堡垒也要坍塌。我开始重构自己的生活,并主动拥抱外部世界,试图通过写作努力获取收入,这很难,但勉强能糊口。

《门锁》剧照
关于房子,虽早听闻房价下行,但我一直自我安慰,早买早享受。直到2024年,楼下同户型邻居卖房的消息刺痛了我,售价30余万出。这意味着,邻居的售价与我两年前贷款的额度相同,我白白赔掉的是全部首付和利息。我不仅搭进了所有存款,还欠姐姐近10万。
现在的我,刻意控制自己不刷房产信息,卸载购房软件,可仍躲不开大数据推送的降价消息。
夜深人静,躺在小床上,我仍会感慨。抛开外部环境,仅看当下,房贷利率从5.75%降到3.3%,每月少还600多元,这又何尝不是新的希望呢?(汤汤 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