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究竟是怎样的人?千年来被称为三姓家奴,是否名副其实?

魔法剧说 2022-11-24 12:59:30
汉末三国形象最丰满、最有特点的人物,吕布一定榜上有名。尤其在各类传统通俗小说中,他大多被塑造成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即便武力值被强化为天下第一,但三姓家奴的绰号比起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赞誉,依然要更令人印象深刻。吕布之所以被戏称为三姓家奴,主要因为他本姓吕,但在三国演义中,先拜丁原为义父,后来又拜董卓为义父,因此名义上吕、丁、董刚好三个姓。那么,真实的历史上,吕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千年来被称为三姓家奴,是否名副其实呢?他真的是个人品低劣至极的小人吗?

吕布字奉先,籍贯并州五原郡。并州地处边疆,自西汉开始就是诸如匈奴等北方草原各部落和中原王朝之间反复拉锯的战略要地。东汉以来,匈奴分裂,其中一部分南下依附中原,被安置在并州各地,和汉人比邻而居。在胡汉杂居的大背景下,并州的民风更加强悍,多出精兵强将,甚至妇女也练习武艺,还涌现出了黑山贼、白波贼等大规模的反政府武装,要想在这样的乱局中存活下来,对人的坚韧和强劲无疑有着比中原腹地更高的要求。五原郡位于并州北端,是边疆中的边疆。吕布早年的经历,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吕布出道就被评价为弓马骁武,号为飞将。中平五年,丁原担任并州刺史,招揽了一大批并州籍贯的优秀人才为自己效力。吕布很有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和张辽、张扬等人一起被丁原招揽到了麾下,并依靠自己的能力逐渐受到丁原的重视和亲近。

中平六年,中央朝廷爆发政治斗争,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和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的决战一触即发。丁原受到何进的拉拢,担任骑都尉,带兵进入京师洛阳为何进提供助力。在这期间,吕布被丁原任命为主簿,主簿通常由主官自己的心腹担任,参与军机。吕布能当上丁原的主簿,特别是在丁原带兵进京将左右天下大事的关键点,等于丁原变相给了吕布登上大舞台的机会,足以证明丁原对吕布的绝对信任。但史书中没有记载吕布拜丁原为义父,所以两人的关系其实依然只是主臣关系。

就在丁原带兵进入洛阳前夕,何进却被十常侍抢先诛杀。十常侍随后又被何进的心腹袁绍灭掉,洛阳一片混乱。和丁原一样受到何进征召的西北军阀董卓抓住机会,开始有计划地争夺权力真空,作为直接的竞争者,丁原自然是他首先考虑除掉的对象。吕布命运的第一次转折由此到来。丁原和董卓虽然同为何进的外援,但本质上有所不同。丁原是实实在在的何进党羽,但董卓其实和朝中的士大夫集团更为亲近,因此在何进死后,把持朝政的士大夫集团选择了董卓。

此时的吕布看出,一山不容二虎,董卓和丁原两者只能留一个,根据多方判断,他最终选择,离开丁原为董卓效力。实际上,哪怕是被后世认为忠勇的张辽,也同样选择了依附董卓。但吕布之所以因为这次改换门庭备受诟病,主要因为他不但背叛了丁原,还替董卓杀了丁原。

被主和弑主一字之差,给人的观感完全不同,这是吕布无法洗白的黑点,加上史书中说他是被董卓利用结合在一起,无疑更加坐实了他唯利是图的特点。然而,只是杀丁原、向董卓纳投名状这一件事,尚不足以让吕布彻底沦为反面形象,尤其在军阀混战、尔虞我诈的大背景下,这种行为并非不可原谅。其实,让吕布反复无常为人确定的还有他杀了董卓的举动。

和丁原不同,董卓在史书中确凿记载了和吕布结为父子的关系,但他们的蜜月期也很短暂。董卓干掉丁原后,吞并了并州兵。从此并州兵和他的嫡系凉州兵成了他最倚重的两股军事力量,但并州兵和凉州兵之间仍然存在矛盾,甚至处于敌对状态。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期间,董卓曾经派遣吕布和胡轸一起带兵对抗孙坚。胡轸是董卓嫡系,他和吕布互相敌视,无法合作,最终导致全军不战自溃,惨败给了孙坚。董卓对吕布的态度也在内外环境渐渐稳定后发生了转变,从一开始的亲密无间变成了一言不合,甚至用手戟猛掷,如果不是吕布躲得快,几乎被董卓杀死。更重要的是,吕布在董卓军中的地位并没有如想象中的那么高。吕布当初背弃丁原投奔董卓,很明显是奔着远大前程去的,可是董卓对吕布的笼络更多出自私情。

论官职,作为中郎将的吕布,在董卓军阵营中,除了董卓本人外,明确排在他前列的人至少有牛辅、董越、段煨、胡轸、杨定、徐荣六人。很显然,董卓基于吕布的封赏未必达到了吕布的希望。吕布刺杀董卓,一直被人视为他的一个不义之举,毕竟两人视为父子。曹操活捉吕布的时候,刘备为了置吕布于死地,在旁边用丁原和董卓两个人的结局提醒曹操不要妇人之仁。不过,义分为小义和大义,吕布刺杀董卓,于个人而言是违背了小义,但是对于天下来说却是迎合了大义。董卓对东汉王朝的破坏一言难尽,这种破坏不仅仅局限于最上层的皇帝或者朝臣,还包括下层的普通百姓。董卓废掉少帝刘辩、扶立刘协,毒杀何太后,挖掘皇陵,虽然有任用蔡邕等名士的行为,但是这种彻底破坏汉室尊严的做法无法得到士大夫的支持。另一方面,董卓又放任乱兵进行劫掠,随便跑到别人家里抢劫财物甚至劫色,还曾派军队任意屠杀百姓,手段极其残忍,影响十分恶劣。

吕布杀死董卓,无论出发点是什么,从结果上看,确实是为民除害,迎合了国家大义,以至于董卓死后百姓开心的就像过年一样,甚至董卓都被点了天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是非常感谢吕布杀死了董卓。实际上吕布也从未为这件事感到羞愧,反而作为自己的一桩功绩。

吕布杀了董卓后,被凉州兵为主的董卓旧部的反击中落败逃亡,成为流浪军,先后依附袁术、袁绍、刘备等多方势力。而吕布在徐州依附刘备期间,吕布反客为主打败刘备占据徐州后,琅琊相萧建与他不对付,吕布又把杀董卓的事情拿出来为自己论功,认为自己做过有利于天下的大功。可见至少在当时,杀董卓一事对吕布的形象并没有太大负面影响,符合当时主流价值观,甚至在名望方面对他有所提高。所以,如果以杀董卓来给吕布定论,并不合适。那么除了杀丁原、杀董卓之外,吕布还做过哪些不地道的事呢?吕布还有一件事颇受诟病,就是依附刘备以后又反水。从现代人或者正常的道义来说,这件事做的确实是非常的不地道。吕布离开关中后颠沛流离,一度趁曹操攻打徐州的空隙,偷袭曹操的大本营兖州,取得了立足点,但旋即被曹操打的穷途末路,掌控徐州的刘备收留了他。结果吕布反手和袁术联合端了刘备的老窝,导致刘备刚刚有起色的事业又一次陷入了低迷。

然而任何事情都要放在具体环境下讨论,在东汉末年,群雄争霸的大背景下,不止吕布,几乎任何一个军阀都做过不地道的事。如果我们只拿人品判断,吕布的行为无疑非常低劣,但作为一支军队,一方势力的领袖,他在做决策时,不可能放弃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只为自己的名声和利益考虑。试问,要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节,致使自己的手下们身死族灭。所以,用普通人的价值观来评判政治头领,本身就是悖论。就拿被吕布坑惨的刘备来说,他依附曹操的时候,曹操对他不错,但他暗中参与衣带诏,想把曹操干掉。后来他背叛曹操投靠袁绍,又让自己的心腹赵云暗中征兵补充实力,随后又脱离袁绍。赤壁之战依靠孙权打败曹操,又开始和孙权勾心斗角。

最过分的是很多年后,名义上帮助刘璋对抗张鲁,后来却反过来消灭刘璋。不止刘备、曹操、袁绍、公孙瓒、孙策等枭雄,哪怕是以老好人形象出场的刘璋、刘表、马腾等,能够起家坐稳位子,无一例外都双手沾满鲜血。没有一个干净的。这并不是为了给吕布洗白,如果着重强调吕布背信弃义、反复无常,证明其他人都是圣人,并不完全妥当。吕布反客为主夺取徐州,只能说和刘备是黑吃黑。可是吕布为什么特别被认为人品有亏呢?

汉末三国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与征辟制,三公九卿和地方郡守在任命属吏方面均可自行处置。如此一来,举主和被举者之间便形成了一种比较亲密的上下级关系。在这种特殊的关系中,往往会在其主危难之际不离不弃。汝南袁氏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成长为人脉遍及天下的世家豪族的。在这种制度下,形成了世人的二重君主观。第一重是皇帝和臣子,第二重是长官和佐史。对吕布来说,丁原和董卓就是他的君主,他为丁原、董卓效力的时候,是没有自己的独立部曲的,他是完全以一个臣属的身份为自己的主公效力,依附性质更深更强。而曹操依附袁绍,刘备依附公孙瓒的时候,都已经明确拥有自己的独立领导的军队,本质上都具备相当的独立性,而依附的同时又有合作的属性在里面,所以即便背离了,也可以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而不会被视为彻底的背叛。所以当吕布独立后,再背叛袁术,袁绍、刘备,虽然都是背叛。但性质就不会像背叛丁原、董卓那样恶劣了,而且吕布不但彻底背叛了丁原和董卓,还将这两人都杀了,当然会得到格外关注。

作为最著名的三国人物之一,吕布勇冠三军和反复无常的特点深入人心。从史书记载上看,勇冠三军符合实情,反复无常也和实情出入不大。但结合当时背景客观看待吕布的行为,很难说特别出格和离奇。诚然,他唯利是图,以怨报德,但很多时候未必只是从个人的喜恶出发作为抉择。从张辽、高顺等部属对他不离不弃的情况可见,他如果是个完全没有恩义之人,在长期颠沛流离的情况下,是很难得到部属坚定追随和拥戴的。如果只看传统通俗小说,对它的定义无疑会在看法上有所偏颇,失去历史应有的客观公正。

0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