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接触袁大头的时候,大概在700~800元左右,前几年一路猛涨到1600元,然后回落到现在的1100元左右。总体来说算是正常的市场规律,玩家们也有差不多的预期。
但猴票可就不太正常了,这个几乎路人皆知的名誉品种,我认识一位泉友,大概在一年半之前还买了一张,花了1.2万元。前段时间再问他,答曰只值五千多块钱了!
这能叫跌吗?这是直接崩了好吧!

时间倒回到2016年,那是猴票最疯狂的时候。单枚1.5万元的天价,整版200万元的拍卖纪录,影视剧里"猴票换四合院"的桥段让全民追捧。
彼时谁能料到,这场持续四十年的资本盛宴,会以如此惨烈的方式收场?当"首轮生肖票龙头"的金字招牌轰然倒塌,暴露的是中国收藏市场最不堪的暗疮。
市场分析的陈词滥调根本解释不了这场雪崩:集邮群体老龄化、礼品市场萎缩这些慢性病,怎么会导致价格在一年多就“膝斩”?

真相藏在2017年那场蹊跷的"货源突袭":某文交所突然释出大批带原厂油墨香的"库存猴票",这些号称"保险柜刚取出"的珍品,瞬间击溃市场心理防线。
然后是在2022年,圈内开始流传某南方印刷厂流出"高仿版"的传闻,真假不知道,但他们传得神乎其神。什么使用四十年前库存纸张、油墨的"复制品",什么齿孔之类的都做得以假乱真,没有荧光码也大大加剧了辨伪难度。
本来这种“传言”都当不得真,但市场真的开始整联整版出现的时候,玩家们还是慌了!

更诡异的是,这些"新猴"的出货节奏与价格暴跌曲线高度吻合。有玩家透露:"突然冒出整版连号的‘原胶全品’,价格却比市价低三成,不是放水是什么?"
看起来是“早有预谋”的样子!2010~2016年庄家通过文交所证券化制造流动性幻觉,2017年左手倒右手拉高出货,2020年后利用礼品市场洗盘。
而当最后一茬韭菜入场,真正的收割才开始:通过模糊真伪界限,彻底摧毁定价体系。

只要制造足够多的‘疑点’,让买家觉得每张猴票都可能有问题,价格自然崩盘。这种"疑罪从有"的做空手段,比直接造假更狠毒。
这些现象指向同一个现实:当资本发现摧毁信用比维护信用更赚钱时,整个收藏市场就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死循环。
大部分进来投资的玩家,根本没有辨别真假的能力,给了那些商人浑水摸鱼的机会,这里的鱼很肥。割完了,他们下一个割什么呢?

黄永玉先生设计的灵猴仍在邮票上活灵活现,只是如今看来充满讽刺。四十年间,这枚8分邮票见证了从通信凭证到金融工具,再到“捞钱”道具的异化全过程。
当最后一批60后藏家含泪离场,留给市场的不仅是满地狼藉的价格曲线,更是一代人对"收藏"二字的理念崩塌。
谁愿意冒着极大概率以真猴票的价格,买进一张难分真假的假猴票。猴票过于集中在某些人手中,年轻时以股票操作的手法操纵了猴票的价格,年纪大了想变现可能性不大了,因为现在的时代,集邮投资已成为过去式。
比特比这玩意洗钱方便多了,而且还不可追踪。当新工具成熟以后,旧工具就可以扔了,顺便再把韭菜根给挖了。
这张纸的价值在哪里?当失去了洗钱和忽悠小民的价值后就会一文不值。将来的比特币一样
猴票降至几元一枚指日可待,信不信由你,去直播间多看看就知道了。
把你当猴耍
树到了?[呲牙笑]
因为绝大多数票都价值低廉,所以邮票的印制不能有效地防伪,这是邮票最大的硬伤。
小时候一直不明白没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邮票怎么比黄金还贵,后来懂了,都是认为炒作,等着想一夜暴富的人入坑!
年青一代不玩了,过去没有玩的所以集邮集钱币很多人玩,现在大家不玩了
猴票炒作也无非是一场击鼓传花的低级游戏,看哪傻子接最后一棒![静静吃瓜]
树倒了吗?[呲牙笑]
白酒都不行了,你还在这扯邮票?年轻人根本不喜欢这玩意,根本不接盘。你买几张这玩意,都不如买两张游戏王稀有的卡保值[抠鼻]
关我屁事
现在集邮的人少了,尤其年轻人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只能说明当今天下不太平……,乱云纷纷仍从容,淡定从容等待,是最好的选择。
傻逼一个你算一下8分到5000元是增值多少倍,还说没有收藏价值,
资本的扭曲进入,假货自然泛滥。
九十年代上高中时体育老师和我们吹牛皮,他是集邮爱好者,他说亲眼看见大和尚孙子家,猴票都一柜子一柜子的,我们还不相信,这回信了
傻子不多了
废纸
有些人吃不到葡萄就说酸
真假都没什么用。
这没办法啊,邮票以前还可以寄信用,现在只能收藏用
造假太容易 还有年轻人不玩
邮政表示,自己当年都没印刷这么多
降到几元想屁吗?资本沉淀太多了。
本来就是顺势割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