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被橙白相间的物资箱装点成“冰雪安全主题馆”,冬奥冠军徐梦桃宣布“冰雪运动损伤防护包”公益项目正式启动。这项覆盖全国23个省份、惠及10万冰雪爱好者的计划,以其“科技+普惠”的双重基因,将职业运动员的防护智慧转化为大众冰雪的安全屏障,在春雪消融的季节埋下新雪季的“平安种子”。
从赛场伤痛到普惠防护的技术突围
防护包内嵌五大核心模块,凝结徐梦桃团队与中科院五年研发心血:
智能压力护膝:采用仿生蜂巢结构的记忆凝胶,通过微电流刺激实时调节支撑强度,测试显示膝关节侧向位移减少58%;
动态温控贴片:嵌入相变材料与石墨烯发热膜,-25℃环境中维持肌肉温度37±2℃,黑龙江亚布力实测中,热身时间缩短40%;
AI急救绷带:含止血因子缓释层与应变传感器,可自动识别伤口类型并通过蓝牙推送处理指南,崇礼万龙雪场试用期误处理率下降73%;
可视化护甲衣:基于自由式滑雪空中动作数据库设计的轻量化护具,关键部位抗冲击性能达EN 1621-2标准,重量仅传统护具1/3;
损伤认知手册:将U型池、跳台等场景风险点转化为漫画教程,配套AR扫码功能可模拟冰裂纹识别。
在吉林北大湖的青少年训练营中,14岁单板选手小林使用护具后,腾空动作失误导致的急性损伤发生率从32%降至7%。
公益逻辑:让安全成为冰雪运动的“第四元素”
该项目的设计直击大众冰雪安全痛点:
场景适配:划分“儿童初学”“公园进阶”“野雪探险”三类防护包,河北涞源七山滑雪场数据显示,分类适配使防护设备利用率提升89%;
地域覆盖:针对新疆阿勒泰、四川西岭雪山等偏远地区,开发太阳能自加热护具充电仓,-30℃极寒环境仍保障72小时续航;
知识传递:联合国家体育总局编制《冰雪安全能力评估体系》,将护具使用纳入滑雪社会指导员必修课;
循环经济:护具回收系统可将旧材料转化为冰雪雕塑工具,首期回收的1.2万件旧装备已制成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安全主题冰灯”。
更深远的价值在于产业链激活——项目带动的非牛顿流体材料、柔性传感器等技术创新,已催生3家“专精特新”企业落地张家口冰雪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