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渊明传》是李长之先生的的经典代表作之一,篇幅不长,读起来没有什么压力,但读完总觉得和一般人物传记不同。
该书前半部分主要是依托陶渊明各个时期的作品来分析人物生平,后半部分则是分析人物特点。由于没有过多具体生活细节支撑,像是骨架立起来了,但少了血肉,客观叙述足够了,但并不鲜活。
读感不太过瘾,有些缺憾。
但当了解到此书写作于1952年,仅仅写了一个月,也就解了困惑了。那个动荡的年代,尤其令知识分子不安,能写就此书,已经着实不易了。
所以,长之先生其实是没有写完,“本来还想论陶渊明的艺术成就和生活态度,但因为有些其他工作耽搁太久了,所以姑且暂告一个段落”。
想想刚读过去的《牛棚杂忆》,也就明白“其他工作”的份量了。
从篇幅和内容看,后半部分中的两篇《论》仿佛是讨论的重点,一篇论其政治态度,一篇论其思想态度,按顺序读过人物作品和生平后,有了自己的疑惑,再看论述,仿佛结论,解了困惑,又好理解,可以说是非常舒服自然。

陶渊明为何总在出仕和归隐之间纠结拉扯?
陶渊明非常崇拜他的两个重量级的祖辈。
一个是他太爷爷陶侃,出身平民,但为人积极进取,一心想功成名就,通过个人努力,最后做到了开国元勋,甚至几乎篡位。
另一个是他姥爷孟嘉,出身士族,身份高贵,性格沉稳,是当时的名人,官至军委秘书长。
陶渊明骨子里以太爷爷为荣,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也有想施展抱负、大展身手的梦想。
但陶渊明从小就喜欢自然,叔叔和二姥爷早早归隐,姥爷最后也隐逸田园,可以说,陶渊明对于归隐并不陌生,甚至颇为向往。
一个是积极进取的有为曾祖陶侃,一个是身份高贵的洒脱外祖孟嘉,陶渊明的身上显然聚集了这两个人基因的矛盾,以及对两人的个人崇拜造成的冲突。
他纠结了12年,想好了要施展拳脚,就出去做几天官,结果被人管得不自由,加上时刻惦记着田园生活,于是稍不如意,扭头就走。
41岁那年,实在没钱了,想着做几天官存点钱吧,于是去当了县长。县长做了没几天,上级领导下来检查工作,手下提醒他穿得正规点,结果他觉得换衣服太麻烦,最终及拉着人字拖撂挑子走人了。

陶渊明为贫困出仕,古代文人出路有几何?
魏晋乱世,陶渊明经历了四个朝代,晋到楚,楚回晋,晋再宋。江山轮流坐,皇帝走马灯般换来换去,老百姓都习以为常了。
对陶渊明来说,尽管他从小浸染儒家文化,但君臣之忠是不可能的,因为实在无从忠起。于是,出来做官不是为光宗耀祖,就是为五斗米,为碎银几两,还上升不到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的高度。
而乱世独有的不安全感,又让人不能安心做事,一朝天子一朝臣,天子更新太快,出仕成了一件具有风险的事。
所以,虽肚子里饱饱都是墨水,但文人出路单一。不能入作协挂名,不能出书卖书,也不能直播带货,经商更是不可能的,文人傲骨。所以除了出仕和种田,几乎没有其他生存平台。

陶渊明归隐田园,苏轼笑傲江湖,但为何觉得陶渊明缺了点苏轼的洒脱?
一是时代有别。
苏东坡生活在北宋繁盛时期,政治宽松,国富民强,言论自由,文学兴盛。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门阀争权,皇权岌危,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大环境让人终日惶恐,惴惴不安,一些文人士大夫也多选择归隐。
所以,对陶来说,洒脱是不可能的,归隐就不错了,还总有些不安。
二是人生不同。
苏轼自幼聪明好学,家中书香门第,亲人团结友爱,从小就具有报国安民的雄心大志。
陶渊明童年略显不幸,父亲和庶母早亡,家道中落,早早负担在身。他29岁才出仕,一个“彭泽令”还“求之靡途”,可谓仕宦艰难。
苏轼年少有为,高中进士,出仕为官后虽几次遭贬,但由于性格豪放,并不在意,被排挤期间,仍一心向民,政绩突出,从不自暴自弃。
陶渊明一生五次为官,但官场并不得意,还经常有站错队的风险。他向往自由,不喜欢被约束,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官职上去,安安稳稳做点政绩出来。
所以拧巴的部分就是既要也要。一方面他希望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生活。一直到辞去县长,陶渊明彻底觉悟,才死心塌地归隐田园。
你可以说,他是入世过后才有的出世,才有的最后的觉醒。三是性格使然。
苏轼性格乐观,为人豪放,不拘小节,一生多次大起大落,但仍积极入世。他在谪居时也能很快适应,“此心安处是吾乡”,保持了对生活的热爱。
与苏东坡相比而言,陶渊明属于被动入世,是勉强的,所以总不能活在当下。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他出仕时总会抱着一种“不知何时能回来种田”、“恐怕还是要回来种田”、“总是要回来种田的”这样的想法,有点像为自己留了后路,有点像抱着“可能要离婚”的念头去结婚,所以无论乱世与否,结局必然是失败。
而观其归隐种田,好像也不能沉浸其中,田种的也不咋滴,都“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了,还种成了“草盛豆苗稀”。别的农夫种庄稼,他这个农夫却独爱菊,良田十几亩,最后却贫穷到要出仕挣工资,养活妻儿。
对了,陶渊明有过三个妻子,第一个妻子难产,第二个妻子累死,第三个妻子还好,年轻能干,相伴余生。
也不知一个家庭中为啥独独老婆短命,有的出了事故,但也有生存条件不好,要干很多活,或者压力太大,郁郁落寞过得不开心的可能。
尽管有很多洗白和轻描淡写,但读者心里知道,这位写了那么多诗作的大诗人,除了提过一句“年饥感仁妻,泣涕向我流”(但后面马上跟上了自己的秀:“丈夫虽有志,固为儿女忧。”)之外,几乎从未在诗中写过他的妻子们。
所谓,出仕出不好,种田种不好,老婆换了仨,孩子养不好…吃不上喝不上了,却可以寄情怀于酒、于文字,被追认名人,被千古流传,被后世认可。
浅薄的我想了很久,大概是因为他入世出世、寻找真我、觉醒痛悟,看穿死亡,不喜不惧,做到你我做不到的吧。
但好像也不尽然,至少寄情是有原因的。
陶渊明向往自由,归隐田园,但他的诗中为什么都是浓厚的孤独的调子?
他看似酒友甚多,可归隐本就是孤独的,没人可以常伴他左右。因此,他常常没有游侣,没有酒伴。
“春醪独抚”、“偶影独游”、“慨独在余”、“嗟我独迈”,他的伴儿就是自己的影子,他没有人可以诉说心事,酒是自己喝,牢骚是自己听。
他嫌老婆种稻谷,自己不能多种可以酿酒的高粱,觉得老婆不理解他。
他好酒,却往往是独饮。“连雨独饮”,“顾影独尽”,“闲居寡欢”。他“常著文章自娱”,写的不是孤立的青松,就是独飞的归鸟。
陶渊明一生独往,一直到死。
长之先生一句话进行了高度概括:“陶渊明把世俗看作是一个世界,把自己所向往的看作是另一个世界,因而便时时有孤独之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