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性格孤傲,刚愎自用。他常常自恃功高,不把其他将领放在眼里,甚至对诸葛亮的一些战略部署也时有异议。在军事行动中,他急于求成,有时为了个人的功绩而不顾大局。这种性格和行为方式,在团结至上的蜀汉军队中,无疑是一颗潜在的“炸弹”。
魏延的军事主张也与诸葛亮的战略规划存在冲突。诸葛亮一生谨慎,追求稳扎稳打,以恢复汉室为最终目标。而魏延则多次提出冒险激进的军事策略,如“子午谷奇谋”。尽管这一计谋从表面上看有出奇制胜的可能,但在诸葛亮看来,风险过大,一旦失败,将对蜀汉的局势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种战略上的分歧,使得诸葛亮对魏延的信任逐渐动摇。
在诸葛亮眼中,魏延的存在已经对蜀汉的未来构成了威胁。他深知,一个不能与整体战略协调一致,性格又容易引发内部矛盾的将领,即便再有战功,也不能留。这并非是诸葛亮的无情,而是他对国家、对主公刘备的忠诚和责任。
总结来说,诸葛亮坚持除掉魏延,并非是因为魏延在朝中有所谓的靠山,而是基于魏延自身的性格缺陷、战略分歧以及可能对蜀汉未来造成的危害。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和长远的眼光,做出了这一艰难但又必要的决定。他的目的始终是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伟大目标,维护蜀汉的稳定和发展。魏延的结局,令人惋惜,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领导者在权衡利弊、抉择取舍时的艰难与无奈。 这一段历史,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英雄辈出、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