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往往我们都会觉得他是我儿子、她是我女儿,我的孩子、房子、车子,我们把我字看的特别重,它会形成一种要求、一种控制、一种占有,从而会产生对立、矛盾、烦恼。
假如我们看到孩子不满自己的意愿,我们觉得他错了,那我们那种对立、指责就会起来。所以他们也是一个境缘,来考我们的。我们能够随时保持只有自己是学生,一切境界都是老师。他在提醒我,我的耐性够不够?我的一种要求的心念有没有调伏?就是在这个境当中练习。
因为依报随着正报转,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依报就是我们的家人,我们的家人再延伸出去可能是我们的同事们,这个都属于依报。正报就是我们的这一颗心,我们的心真的完全放下,比方说控制、要求,那我们的依报也会跟着变。所以《太上感应篇》说正己化人,真的自己正,就能感化身边的人
我们现在当父亲、当母亲,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所以任何一个角色,要把那个道演好,父亲有父亲的道,母亲有母亲的道,当领导有君道当医生有医道,当老师有师道。所以佛门说菩萨道在哪里?在各行各业,男女老少,甚至在每一个扮演的角色。
倘若我们没有这样的心态去历练自己,在身边遇一个人、遇一个事,我们就可能产生对立了,或者自己在心里跟自己对立,把责任推到外界人、事、物环境去了,因为我们的念头已经产生分别执着了,所以自己的感觉就有障碍。只要不分别不执著,事事是没有障碍的。
我们引导孩子,他遇到的每个情境都可以把它转成增上缘,或者逆增上缘,都没有坏处。就是我们跟孩子再亲,我们也只是他的伴。而孩子毕竟他也是有他过去生的习气,其实我们都有,我们说四大烦恼常相缘,对于人生来讲,我们是自己的主,我们的父母,我们所有的亲戚朋友。
都是我们的伴,因为他们都是我们的缘分。我们是往上提升还是往下堕落,那是我们自己决定的。
我们在跟别人相处的时候,我们只能尽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我尽力了,尽力去教孩子,尽力去做他的助缘,但是假如他不听,我们也不能控制,也不能被他转了。尤其一个孩子他要到成熟,可能都要有十五年的教育过程以上。所以我们只求我们有没有一直用功的提升,一直用耐性在陪伴他,保持好我们的心态,去引导他,然后经营一个很好的家庭氛围,去潜移默化的护念他。我们只想着我们这些部分有没有做好,那就但求无愧我心去应对
境由心造,相由心生,突破任何境界,你决定会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