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大院:从富可敌国到家道中落,玄孙女声名显赫,如今无人经商

烟雨朦胧诗行 2025-03-14 10:25:21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乔家大院》这部电视剧,相信不少人都看过,而且只要一看到导演的名字,立刻就觉得稳了。但是,让许多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居然是当成纪录片拍的,历史上的乔家,正如片中所演绎的一般,巅峰时期富可敌国,可家族大业没有传承几代,便终结在了1953年。

家道中落,谁也无法预料,只是乔家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败的呢?尽管后人在战火中幸存了下来,如今也活的好好的,但却无人经商了。而其中最出名的后人,莫过于乔家的玄孙女,说是声名显赫毫不为过,她更是《乔家大院》中的总顾问。

接下来,就让我们聊一聊,乔家的兴衰史。

弃文从商的秀才

士农工商,一直是刻板的印象,尽管到了后期,商人的影响力已经不言而喻了,但还是有很多人想出仕。一是能够有机会进朝堂,实现抱负,光宗耀祖;二是只能靠科举翻身,否则注定一生都是寒门。

只不过,乔家的这位乔致庸不同。他出身富贵,舞文弄墨除了是兴趣使然,更是哥嫂的期盼。但是谈起他的童年,只能说命运多舛。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弃世了,尽管家中的条件不错,但将他照顾长大的兄长和嫂子,却希望他能成为家里的文化人,将来进入朝堂。

然而,诸事不顺。乔致庸长大的时候,已经是道光时期了,大清的衰弱摆在了明面上,家里的生意不好做。唯一能够让家人心安的,便是乔致庸的学问不错,顺利考取了秀才的功名,只是还没等到举家欢庆,乔家再次发生了一件大事。

乔致庸的兄长,也不幸去世了。能够继承家中大业的,只有乔致庸一人。因此,他不得不弃文从商,放弃了好不容易考到的秀才功名,十几年寒窗苦读付之一炬,心里的那份苦楚就甭提了。而从来没有接触过生意的他,又是如何达到富可敌国的境界的呢?

答案是,用儒术。

经商就像做人,不论什么时候,都要以信义为本。只有让客人诚心相信自己,才能保证生意做的长远。不要什么夸夸其谈的骗人话术,连哄都别想,老老实实卖手里的货物,该打折时就打折,别嫌利益少,更要朝销量方面看,所谓薄利多销,正是如此。

在培养人才这方面,乔致庸将4个字奉为圭臬——不拘一格。

手下店铺的掌柜,是不是亲戚出身,不重要,哪怕他是个寒门子弟,只要有才干,自己也敢让他一步登天。

比如马荀,他连个字都不认识,但却靠着经商头脑做到了小掌柜的位置,乔致庸与此人交谈后发现,马荀的点子很多,可以让他试着经营大店铺,而受到关注的后者,为报答知遇之恩,那真的是披肝沥胆,给乔家赚了几十万两白银。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正是乔致庸的御下之道。被提拔的人,都是有真才实干的。而面对一个不给你画饼,直接上实际成果的老板,伙计又怎么可能不真心相待呢?士为知己者死,上行而下效,所以乔家的生意,变得越来越红火。

巅峰时期的乔家,拥有千万两白银,在当时的环境下,富可敌国。但是,为什么乔致庸去世后不久,乔家就逐渐走向衰弱了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乔家成为了一段历史?

无力改变的衰弱

其实,还真不是乔家后人懈怠了,属实是无力改变。

乔致庸在世时,不仅获得了朝廷嘉奖的花翎官帽,还得到了民间的广泛赞誉,因为他真的做了很多善事。

乱世多磨难,天灾最无情。光绪3年,赤地千里的旱灾,闹的民不聊生,慈禧对民间的关注度,远不如她的生日宴。而已经积攒了大量财富的乔家,毫不犹豫的赈济灾民,不惜斥巨资,后来还创办了学校,如此义举,让世人对乔家格外敬重。

同时,对于治家方面,乔致庸也有着严格的要求。乔家的经济,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还获得了朝廷的表彰和民众的赞誉,但这并不代表乔家子女能够肆意妄为,在乔致庸制定的家规中,非常直白的表明了一切。

禁毒,无论是家族中的什么人,都不准碰。此外,更不准纳妾、不准赌、不准虐仆、不准酗酒、不准浪费粮食、不准挥霍、不准骄傲、不准贪心、不准懒惰。想做生意的,家族会给予一定帮助;想要读书的,也会给予门路,而为了避免玩物丧志,家族里关于娱乐方面的限制更是相当大。

说实话,能在封建时代,看到这么多的“不准”,确实挺意外的。这其中只要沾上一条,后续不断放大,那么一个大家族的崩塌,往往就只是时间问题了。不管是儿子,还是心爱的孙子,如果犯了家规,就要面对严厉的惩罚。

在儿孙的教育层面,乔致庸的确立下了好榜样,他的子孙后代,也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违反家规,这一点就十分可贵。而从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乔致庸是希望乔家能够一直朝着繁荣的方向发展下去的。

为此,他还和朝廷的官员交好,不管是封疆大吏,还是知县知州,又或是皇亲国戚,乔致庸都多多少少和他们有来往。与这些官吏的相处,让乔家的生意一路开绿灯,再加上一直贯穿“儒术”做生意的初心,乔家的生意应该一直红火才是。

然而,自1907年,89岁的乔致庸去世后,乔家的生意,只持续了短短几十年。

商业层面,乔家的后人没有犯什么大错,基本上老爷子留下来的经营模式,以及人才,都在为了乔家的家业运作着。乔家的发展没有受到影响,可是战争时期,一切早已不在乔家人的掌握之中了。

先是军阀的混战,让空有财富,却无兵力的乔家,沦为砧板上的鱼肉,曾经的强大关系网,也随着满清的覆灭,物是人非。在军阀的抢夺之下,乔家损失惨重,许多商号只能宣布倒闭,而连锁反应还没就此结束。

日军侵华期间,稍有一阵喘息的乔家,又迎来了更大的灾难。日军的掠夺,是无穷无尽的,没有抵抗能力的乔家,就是别人手里的“肥鸭子”,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等到战争结束,1953年时,乔家后人虽然幸存了一部分,可家道却再难起来了。而且,时代在变化着,乔家后人的经营模式,无法适应全新的市场。

曾经辉煌的大家族,变成了如此景象,也难怪乔家的后人不去经商了。那么,声名显赫的玄孙女,又是哪一位呢?乔家后人,现在又过得怎么样了呢?

没见过银子的玄孙女

她叫乔燕和,是乔家底7代玄孙女,著名的昆曲表演艺术家。

对于祖上的事迹,她这位传人,也知之甚少,对祖爷爷的生活,了解的不多。只知道祖爷爷性格豪爽,敢想敢做,为了家族付出了太多。

尽管家族历史上很阔绰,但乔燕和自1943年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一两银子。她走上学习昆曲这条路,更属于机缘巧合了。

前面提到了,乔家家规中有很多的“不准”,后来从家规变成组训,后人一直牢记着。乔致庸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子女,都必须去经商,有想通过出仕的,他也是大力支持,不论是为了弥补自己当初的遗憾,还是让子女能够成材。

而为了避免子女玩物丧志,乔家对于娱乐活动,是非常克制的。随着后来乔家的家道中落,经商这条路算是彻底堵死了。老旧的商业模式,放在封建时代是可用的,但放在新时代,根本没有半点竞争的优势,持续多年的战火,更是让乔家后人对经商事宜长期搁置,所以只能被迫退出历史舞台,永远的破产。

因此,乔家就必须朝着读书成材的方向走了,连看戏都被明令禁止,这一条成了新家规。而学习昆曲的乔燕和,自然就成了家里的“异类”,明明看戏都是禁止的,她还去学习戏曲,家族里的许多人顿时炸了锅。

好在乔燕和的勇敢坚持,打动了父亲,在父亲力排众议之下,乔家其他人渐渐不再阻拦,对此时呈观望态度。

为了证明自己,乔燕和下定了决心,而昆曲大家韩世昌先生,非常欣赏乔家后人中打破常规的小女子。再加上乔燕和学的十分认真,从此便成了韩先生的关门弟子,其饰演的花旦角色,无论扮相、还是唱功,都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

由此开始,乔家后人的想法有所改观,而乔燕和这一坚持,就是几十年。等到退休之后,她做起了教师的工作,继续培养昆曲的人才。在昆曲界,她早已是声名显赫的泰斗人物,早些年更是家喻户晓的昆曲演员。

至于其他的乔家后人,也大都在文学方面发展,如今的几十名晚辈,有不少在学业上有所成,有人考取了博士,有人考取了研究生。祖训中明令禁止的“不准”事宜,乔家的后人,一直都没有触犯过,虽然达不到过去的辉煌,但时代变了,人们的追求也在改变。

子孙后代能享受多少福泽,是祖辈无法预料的,但有一点一定是祖辈乐意看到的,那就是后代过得好好的,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平安无事。辉煌是曾经,可以记在脑海里,没必要当成执念,过好当下往往才是最重要的。

信源:《新浪娱乐》——《大手笔谱写晋商文化 大制作投拍《乔家大院》》

《深圳商报》——《《乔家大院》总顾问乔燕和:乔家后人盛赞该剧》

《北方昆曲剧院》——《乔燕和》

《商业文化》——《乔致庸》

《山西档案》——《乔致庸和乔氏家族》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