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过誓吗?
很多人都觉得发誓这件事,无非就是一个君子协定。
有些人遵守誓言,有些人违背誓言,但不管是遵守还是违背,大多数时候,并不会有什么直接的后果;
但在历史上,却有一个人因为违背誓言,导致了一场巨大的道德崩溃!你知道这是什么事情吗?
洛水之誓,最初指的是刘秀在洛阳对洛水发誓的轶事。
当时刘秀的兄长被朱鲔杀害,按理说,朱鲔杀了刘秀的兄长,刘秀自然有理由去找他报仇,更何况刘秀还做了皇帝,以皇帝的九五至尊,想要杀一个人甚至都不需要什么理由。
但饶是如此,刘秀还是遵守了誓言,既然发誓不会因为朱鲔杀害他的兄长而报复,刘秀还真的就做到了这一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洛水之誓。
为什么古代人会重视这条道德底线,这是因为在历史上,人类文明总是以部落群居的形式来呈现.
用现在的话说,叫做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既然大家组成了一个族群,部落,那么在这个群体中,大家就要遵守最基本的准则;
否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可以随意而为,那么很快部落就会陷入混乱之中。
刘秀的洛水之誓就是这样一个约定,或者可以说是协定,既然双方达成了一致,要么自觉遵守,要么通过法律强制遵守,唯有如此,人与人之间才会建立最基本的信任。
刘秀哪怕做了皇帝,也会用誓言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想想看,连至高无上的皇帝都要受此约束,作为普通人又怎么能随意违背誓言,违反约定?
实话说,刘秀是一个聪明人。
他作为皇帝,他可以为所欲为,但是刘秀却并没有选择这么做,哪怕是自己的兄长死于朱鲔手中,刘秀也能摒弃内心的仇恨;
这真的是一个做大事的人,甭管是真情还是假意,刘秀的做法的确是赢得了人心,建立的信任。
从百姓的角度来说,刘秀连仇恨都可以因为誓言而遵守,那么对百姓的其他承诺又怎么会不践行诺言,这确实是大智慧。
所以,不要小看这件事,这实际上是在封建王朝统治的过程中,人为设定的一条底线。
但是,刘秀的洛水之誓之后200多年,另一个人也效仿刘秀,在洛水岸边发誓,可这一次,却造成了完全相反的结果。
公元249年,司马懿也学着刘秀在洛水之侧发了一次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当时司马懿实际上已经掌握了曹魏的大权,只是还没有坐上皇帝的宝座罢了。
曹魏的皇帝虽是曹芳,但是曹爽却掌握了军权,因为曹爽身为宗室,这让司马懿在争夺权力核心的行动中颇为难受。
因此,司马懿就联合一些朝臣,准备对曹爽下手。
当时曹爽也算得上是自掘坟墓。
原本他是一个谦虚谨慎的人,没想到进入权力巅峰之后,私欲膨胀,不但把很多朝廷中的重臣换成自己的亲信,还把郭太后给软禁起来;
这就算了,他甚至起居仪仗都使用皇帝的规格,这根本就是谋反。
如果曹爽不逾矩,那么身为宗室的他,或许很难被司马懿抓到把柄,但是随着曹爽做出了一些僭越的事情,引发了很多朝臣的不满,这也给了司马懿机会。
不过,就算司马懿想要对曹爽有些行动,但毕竟曹爽是掌握军权的大将军。
如果直接硬碰硬,这场政治斗争谁赢谁输,恐怕还不一定。
于是聪明的司马懿,就效仿刘秀搞起了洛水之誓。
他一方面联合在朝廷中声望颇高的陈群,许允对曹爽施压,同时也利用这二人给自己作保,威逼利诱曹爽只要肯放弃兵权,就可以保住性命;
另一方面,司马懿也联合许多地方大员和拥有实际军权的权臣一同施压。
这让曹爽压力山大,他知道司马懿行军打仗的本事,再加上朝廷内外,反对他的声音很大,所以曹爽也不想直接跟司马懿硬碰硬,一旦硬碰硬,胜负手在谁手里还未可知。
而司马懿为了能够让曹爽彻底放下戒心,就跑到洛阳,在洛水边效仿刘秀发了个誓,他说,只要曹爽肯放弃兵权,那么绝对保证不会伤害曹爽,还会保证他的衣食无忧。
有了这个誓言,曹爽的戒心自然就几乎放下了。
毕竟在当时,誓言是一个很重要的协定,尤其是这种尽人皆知的政治誓言,其意义就更重了,说穿了,没人认为一个像司马懿这样的大人物会公开违背誓言。
曹爽也是这样想的。
但是谁也没想到的是,当曹爽真的交出兵权,司马懿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完成兵变后,竟然真的违背了誓言。
当曹爽向司马懿低头认罪之后,司马懿竟然宣布曹爽意欲谋反,不但杀了曹爽,更是杀光了曹爽的三族。
这件事引发了朝廷内外的巨大震动,一来是没人做过这样公然违背誓言的事情,哪怕历史上有人违背誓言,也从未有人像司马懿这样,公开发誓,又公开违背。
如果连洛水之誓都不作数,试问还有什么是可靠的呢?
而更令人吃惊的是,因为曹爽事件,朝野内外,反对司马懿的声音非常多,甚至司空王凌就集合军队试图反抗司马懿的强权。
可是司马懿如法炮制,他宣布只要王凌认罪,他就会赦免王凌,没想到,司马懿再次违背诺言,王凌被镇压后,很快被处决,并且这一次又是屠灭王凌的三族。
至此,司马懿在曹魏已经事实上信用破产了。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曹魏内部对司马一家相当反感,叛乱不断,若不是司马一家能征善战,恐怕早就已经被屠灭了。
但不管怎么说,司马懿违背誓言这件事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有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尤其是司马懿违背了誓言,并且还不影响他和他的后代飞黄腾达,这件事造成的影响就更恶劣了。
比如,三国之前,禅让的事情并不少见,为什么会采用禅让制呢?因为当时的社会讲究一个得位要正。
毫无疑问,一代帝王将自己的帝位禅让给另一个人,没有比这个得位更正的了,但有一说一禅让本身也相当于一个誓言,或者是政治协议。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这份政治协议是相当具有效力的。
但是司马懿一而再再而三的违背誓言,却让这种政治协议变得没有效力了,反而是谁的力量大,谁说的就算数。
因此,当后来司马昭逼迫曹髦禅让的时候,就已经不太在意形式和面子了。
曹髦不愿意禅让,就带着侍卫跟司马昭拼命,司马昭也不讲什么信义,更无所谓旁人怎么看待这件事,既然曹髦要反抗,那就杀了完事。
更可怕的是,杀曹髦是当街杀,在众目睽睽之下杀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头一遭了,哪怕历史上也有弑君篡位的例子,但如此猖狂的,也只有司马家一家干的出来。
违背誓言也好,弑君篡位也好,实质上是对古代的信用和道德准则的巨大破坏。
尧舜禹的传说建立的是天子,有德者居之,但是司马家族通过自己的操作,成功的把这条准则变成有力者居之。
自此以后,我国的历史再也没有所谓的政治共识和契约精神,连皇帝说的话都如同小儿科,还有什么是可信的呢?
【免责声明】: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私信及时联系我们(评论区有时看不到),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