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形声字,左形,右声,意为在阳光下曝干或取暖。


冬日的江南,多雨,潮湿而阴冷。烟雨江南笼罩着婉约的诗意,使得冬日里的暖阳,成为少有的奢侈。


久违的阳光成为“晒”与“被晒”的绝对主题。一切皆可晒,冬日里低调的奢华——凡尔“晒”。


冬日伊始,一场名为“书藏有象·智化无穷”2024年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城市主场活动,在湖州市南浔区嘉业藏书楼开幕,也吸引了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们热情的目光。
晒书是中国古代的传统习俗。始于汉代,兴于魏晋,到唐宋时期逐渐形成制度。

《齐民要术》有言:“五月湿热,蠹虫将生,书经夏不舒展者,必生虫也。”古人深知书籍在潮湿环境中易受损,因此有了晒书的习俗,意在利用空气干燥、通风时,驱散书页中的潮气,确保书籍历久弥新。
晒书,在中国读书人心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传递着中国人敬惜字纸、崇尚知识的传统,也饱含了国人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怀。而今,晒书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的分享与展示,让古籍中的文化精髓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与弘扬。


在湖州,除了晒书,街头巷尾各种凡尔“晒”,湖城南浔善琏镇上晒湖笔的毛笔头,更是江南深厚人文底蕴的深刻彰显。


“晒被子”,太阳晒过的被子,有一股阳光的味道,裹着晒得蓬松而柔软的被子,一定会邂逅一个美妙的梦境。出太阳的日子,几乎家家都会把被子晒一晒,阳台,院子,甚至路边,都被温暖拥抱了。



“晒干菜”,把各种蔬菜晒干,便于存储,是延续了世世代代的饮食习惯。即便现代农业发达,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蔬菜,浓缩着妈妈的味道的菜干,已经不只是一顿饭菜,而是一种情结。



“晒收成”,金黄的豆子,黑亮的芝麻,胖乎乎的芋艿,晒出耕种的收获,晒出丰收的喜悦。



“晒腊味”,腊肉,腊鸭,鱼干,将各种肉类腌制入味,晾晒风干,不仅仅是准备年货的过程,或许也是对富足生活的低调炫富。



“晒太阳”,可以算是最直接,最有幸福感的“晒”了吧。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人们,把自己也晒在阳光下,舒展筋骨,放松心情,仿佛能吸收天地之灵气,把烦恼与忧愁,都蒸发掉。这一刻,就是最幸福的生活。太阳,晒出了温暖,晒出美味,晒出幸福。



在网络发达的时代,“晒”,更是被演绎得流行而生动,展示,分享,甚至炫耀,都可以用“晒”来实现。



所以我也要把我的图,也拿出来晒一晒,就算是我也低调的奢华一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