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欧洲议会以587票赞同、10票反对、38票弃权的结果,高票通过了芯片法案,该法案要求,到2030年,欧盟芯片产量在全球的份额从目前的10%提高到20%,以满足自身和世界的需求,此外,欧盟将通过吸引投资和增加产能的形式,支持那些能提高欧盟供应安全性的项目。
为了增强欧洲芯片的竞争力,该法案还提出,将在芯片相关的研究领域投资33亿欧元的预算,还将建立一个能力中心网络,吸引新的技术人才,并建立危机应对机制,评估欧盟半导体供应面临的风险。

欧洲议会火速出台芯片法案,大概率是受到了中方的影响,7月3日,中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对镓、锗相关产品实行出口管制,只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许可才能出口。而镓、锗属于半导体制造的关键原料,对美欧的半导体制造行业影响重大,消息传出后,镓、锗的价格一夜疯涨,美、欧多家半导体公司紧急准备申请材料,向中国提出购买计划。
受影响最大的荷兰立即发声,称欧盟必须对中方的管制措施做出回应,让人没想到的是,从7月3日至11日,欧洲议会在短短的8天时间便出台并通过了芯片法案,其效率同以往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纵观该法案全文,没有任何一处提到中国,也没有提到任何的反制措施,而是通篇在讲述如何提高欧洲芯片的竞争力和产能,或“应对风险”的能力,不难看出,欧洲的视野有了很大提升。

中方出台管制措施已成既定事实,难以更改,且镓和锗是半导体制造的必备物资,中国的镓产量占全球的约95%,锗产量也超67%,欧洲半导体企业要制造芯片,在短时间内无法绕开中国的原材料供应,明眼人都能看出,荷兰对中国实行芯片制造设备的出口管制,是受到了美方的胁迫,而中方对镓和锗的管制,很大程度上也是在针对美国,欧洲若替美方出头,受害最大的无疑是自己。

因此,欧洲议会并没有对中国的管制措施指手画脚,而是想方设法地提高自身竞争力,一方面是缓和对华关系,在镓和锗上申请更多的配额,或者打造自主产业链,另一方面则是在美方半导体制造举步维艰之际,趁机扩大产能,提高欧企在全球芯片市场的份额,这同以往欧洲的对华战略相比,在格局和眼界上令人刮目相看。

回望美欧贸易战、乌克兰危机、北溪管道被炸等事件,欧洲跟随美国的对外战略,在经济、能源和地缘安全上受损极大,对此不少欧洲国家已经觉醒,法国总统马克龙多次提高欧洲的自主化发展,并在北约峰会上明确反对在日本设立“办事处”,这种思潮已经影响到欧洲的决策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更多的利益冲突下,美欧的分化还会进一步扩大,这对中方而言是一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