鲥鱼: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

派大星的海底世界 2023-04-23 13:13:18

鲥鱼是名贵经济鱼类,学名鲥,别称时鱼、三来鱼、三黎鱼等,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鲱形目、鲱科、鲥属洄游鱼类,平时栖息在海洋中,春末夏初溯河生殖洄游。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

形态特征

鲥鱼 ,体长椭圆形,侧扁。长约24厘米,大者达50厘米以上。头:头侧扁,前端钝尖,口大,端位,口裂倾斜,下颌稍长,上颌正中有一缺刻,后端达于眼后缘的下方。鳃耙细密。鳞片大而薄,上有细纹;无侧线,体侧纵列鳞41~47;横列鳞16~17。腹:腹部狭窄,腹面有大形而锐利的棱鳞,排列成锯齿状的边缘,腹鳍前为17~19,腹鳍后为12~15。腹鳍极小,胸鳍、腹鳍基部有大而成长形的腋鳞。背鳍17~18,起点与腹鳍相对。臀鳍18~20。尾鳍深分叉,被有小鳞。

分布范围

鲥鱼是近海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在中国和越南,我国福建、江西、海南、浙江、广东、江苏、广西、香港、澳门、台湾等沿海地区均有分布,海洋中以东海、南海最常见,淡水中则以长江、钱塘江最多,另外韩国、朝鲜、泰国等地也可能有分布。

生活习性

1、洄游:鲥鱼是暖水性中上层海洋鱼类,平时栖息在海洋中,春末夏初溯河而上进行生殖洄游,幼鱼在江湖内生长,长到15厘米时入海生长,性成熟后再溯河到淡水中繁殖。

2、食性:鲥鱼是杂食性鱼类,其中降海前的幼鱼主要以淡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而降海后的幼鱼和成鱼则主要以桡足类、硅藻等为食,摄食强度随着向河口移动而逐渐减弱。

繁殖方式

鲥鱼产卵期在6月上旬至8月下旬,绝对怀卵量100万粒以上,卵多产于江底多砂质的卵石上,卵为浮性卵,具油球,水温26.5~27.0℃时受精卵17个小时孵出仔鱼。

食用价值

1、.鲥鱼味鲜肉细,营养价值极高

2、鲥鱼的脂肪含量很高,几乎居鱼类之首

3、鲥鱼肉性味甘、温,有滋体强身之功效

家庭烹饪

清蒸鲥鱼

1、鲥鱼清洗干净,姜切片,葱切段。

2、鱼放盘子里加料酒,盐,葱姜,鸡油腌20分钟。

3、蒸锅烧开放入鱼蒸15分钟拣去葱段即可。

鲥鱼是名贵经济鱼类,学名鲥,别称时鱼、三来鱼、三黎鱼等,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鲱形目、鲱科、鲥属洄游鱼类,平时栖息在海洋中,春末夏初溯河生殖洄游。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

形态特征

鲥鱼 ,体长椭圆形,侧扁。长约24厘米,大者达50厘米以上。头:头侧扁,前端钝尖,口大,端位,口裂倾斜,下颌稍长,上颌正中有一缺刻,后端达于眼后缘的下方。鳃耙细密。鳞片大而薄,上有细纹;无侧线,体侧纵列鳞41~47;横列鳞16~17。腹:腹部狭窄,腹面有大形而锐利的棱鳞,排列成锯齿状的边缘,腹鳍前为17~19,腹鳍后为12~15。腹鳍极小,胸鳍、腹鳍基部有大而成长形的腋鳞。背鳍17~18,起点与腹鳍相对。臀鳍18~20。尾鳍深分叉,被有小鳞。

分布范围

鲥鱼是近海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在中国和越南,我国福建、江西、海南、浙江、广东、江苏、广西、香港、澳门、台湾等沿海地区均有分布,海洋中以东海、南海最常见,淡水中则以长江、钱塘江最多,另外韩国、朝鲜、泰国等地也可能有分布。

生活习性

1、洄游:鲥鱼是暖水性中上层海洋鱼类,平时栖息在海洋中,春末夏初溯河而上进行生殖洄游,幼鱼在江湖内生长,长到15厘米时入海生长,性成熟后再溯河到淡水中繁殖。

2、食性:鲥鱼是杂食性鱼类,其中降海前的幼鱼主要以淡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而降海后的幼鱼和成鱼则主要以桡足类、硅藻等为食,摄食强度随着向河口移动而逐渐减弱。

繁殖方式

鲥鱼产卵期在6月上旬至8月下旬,绝对怀卵量100万粒以上,卵多产于江底多砂质的卵石上,卵为浮性卵,具油球,水温26.5~27.0℃时受精卵17个小时孵出仔鱼。

食用价值

1、.鲥鱼味鲜肉细,营养价值极高

2、鲥鱼的脂肪含量很高,几乎居鱼类之首

3、鲥鱼肉性味甘、温,有滋体强身之功效

家庭烹饪

清蒸鲥鱼

1、鲥鱼清洗干净,姜切片,葱切段。

2、鱼放盘子里加料酒,盐,葱姜,鸡油腌20分钟。

3、蒸锅烧开放入鱼蒸15分钟拣去葱段即可。

鲥鱼现作为野生保护鱼类,不能食用

0 阅读: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