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尼赫鲁访问苏联归来,随后他在国大党会议上提出一系列激进主张,最激进的一个主张就是把印度改造成社会主义国家。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尼赫鲁张口就来总归有些儿戏。
况且在印度地主和买办既得利益集团的面前,尼赫鲁一没背景,二没战斗力,很快就被迫向现实低头。
在这种情况下,尼赫鲁想起了「费边主义」,灵光一闪,这不就是拯救印度的折中办法吗?
1947年以前的印度,没有任何政治经验。
这是一个从未有过大一统的国家,印度的史官也本着没谱和搞笑的传承没有给印度留下任何一本本土的史书记录。
或许英国的史官要比印度人更了解印度的历史。
这就是印度,历史极其混乱。
没有历史就没有传承。
唯一的传承就是有3000多年历史、根深蒂固、群魔乱舞的种姓制度。
尼赫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了印度的开国总理。
对于如何发展印度,印度走哪条路子,尼赫鲁有自己的想法。
1927年,刚成为国大党总书记的尼赫鲁就跑去了苏联访问,他立刻就被这个红色国度震到了,有个声音不断在他耳边响起:
「社会主义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印度,向苏联学习吧。」
「好。」
于是内心早就对甘地「非暴力不抵抗」产生质疑的尼赫鲁,回国后成为了国大党青壮派激进派的领袖。
他认为印度人民的目标应该是实现完全独立,有国防力量、外交政策和财政大权,而不是甘地追求的部分自治权。
尼赫鲁激扬澎湃的发言,很快得到了党内很多大佬的支持。
见到反应良好,尼赫鲁话头一转,对着台下一群没见过世面的土鳖说,我从苏联给你们带回来一个好东西,那就是社会主义。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印度!
刚刚还情绪高涨的会场瞬间鸦雀无声,意外是意外,但不是惊喜,是惊吓。
我们的伟大领袖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尼赫鲁小朋友张口就来,难道国大党什么情况你自己没数吗?
首先国大党就是印度地主阶层和官僚资本主义(买办)创办的,目的就是和英国老爷们一起赚钱,斗争目标是在英国殖民当局手里获得更多权利,并没有想着推翻英国的统治。
从历史定位来讲,尼赫鲁类似于蒋-校长,这样的党派让他去搞社会主义,是不是有点搞笑?
于是,刚刚还支持尼赫鲁的国大党大佬们转头就在《印度时报》发文:
「尼赫鲁想毁灭印度现存的社会的经济结构,这种思想极其危险,国家可能会陷入分裂,人民也会被引入歧途。」
不再担任国大党老大,却仍是国大党领袖的神棍甘地,也准备废了这个不听话的小弟了。
但尼赫鲁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成不了印度的开国总理。
见苗头不对,尼赫鲁立刻马上飞快地选择了做一个俊杰。
为什么做俊杰?
因为他识时务。
尼赫鲁明白,老神棍甘地影响力巨大,青壮派还不是顽固派的对手,这种情况下他想分田地打土豪,根本是白日做梦。
于是他放弃了苏联模式,向现实低头。
心中的理想,只能等日后自己翅膀硬了再去实现了。
往后的十几年,识时务的尼赫鲁没有被甘地废掉,安稳的坐在了国大党主席的宝座上,无聊的进行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直到英国人用36天时间给印度划了几条线。
「印巴分治」方案横空出世,印度独立并分裂。
1947年8月15日,尼赫鲁成为印度开国总理。
随着次年甘地的遇刺身亡,印度结束了甘地时代,进入尼赫鲁时代。
狂奔吧,尼赫鲁。
成为总理后,尼赫鲁深知印度没有一个强力的中央政府,加上种姓制度的影响,婆罗门教的话语甚至比政府还管用。
专制但不集权的制度,让印度全国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
此时的尼赫鲁也不再是刚从苏联回来的激情小青年了,他深知社会主义路子在印度走不通。
于是灵光一闪,想起了英国留学时学到的一种理论——「费边主义」。
这是一种讲究用经济和宪政方式,温和的视线社会公平,并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互结合,共同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理论。
既然社会主义走不通,资本主义不好使,那就结合印度的实际情况,找一条适合印度走的道路。
尼赫鲁悟了,他找到了带领印度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的方法,那就是「资本主义的政治+社会主义的经济。」
尼赫鲁这套方法的成败,决定着印度国运的兴衰。
尼赫鲁上任后第一把火就是合并省和土邦。
英国人虽然走了,但给印度留下了20多个直属印度总督的省和565个世袭王公统治的土邦。
地主阶层和买办资本主义并没有随着印度的独立而消失,他们仍旧掌握着土地和财富,各省各邦各自为政,不听中央政府政令。
尼赫鲁明白分裂的国家没有好下场,他也不想当光杆司令。
于是明确告诉各邦王公,印度联邦就在这里,要么加入,要么死。
事实证明,没有英国老爷的支持,土邦就是土鳖,在国家机器面前都是渣渣,不想加入的都被军队铲平,恒河得水都成了红色,血腥的不要不要的。
短短一年,20多个旧省和565个邦合并成了29个省。
1956年,尼赫鲁又把29个省合并为14个省、7个直辖区。
自此,印度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统一国家。
国家统一后,尼赫鲁开始第二把火——土地改革。
但还是那句话,印度独立后,地主阶层和买办仍旧存在,土地都在他们手里。
哪怕尼赫鲁操刀合并省和邦,但新成立的省仍被大地主控制,他们只是同意加入印度联邦,听你的话可以,但土地不给你。
更何况尼赫鲁的爹本就是地位显赫的大邦主,家有良田万顷、仆人无数。
为了搞土地改革,革了自己家的命,那可不行。
但尼赫鲁又是个有理想的人,于是他连哄带骗,利用自己的威望和地主们商量着来,把地给政府一部分,地主留一部分,大家都有钱赚,给个面子。
经过几年的操作,印度政府收回1.73亿英亩土地。
第二把火就此熄灭,尼赫鲁明白,现在不宜辣手摧花,先稳住阵脚,以后再收拾他们。
国家统一,还收回了土地,尼赫鲁第三把火开始发展经济。
英国人走后,留给了尼赫鲁一把好牌,6万公里铁路、600多万技术工人和一整套成熟的棉麻防止产业体系,还有化工、水电、冶金等工业化体系。
此外还有苏联等项目援助。
尼赫鲁决定把这些产业改造为第一批国营企业,在壮大国企的同时扶持民营企业,实行国营和民营并行的「混合经济」。
当然还是分主次的,比如关乎国家命脉的基础工业、军工企业、重工业等都划归国营范围。
处于经济下游和不重要的产业,交给私人资本。
总体来看,尼赫鲁时代有规模、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部分都是国营。
还是不忘社会主义的初心啊!
虽然没有从苏联学来原汁原味的苏联模式,但尼赫鲁学来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1951~1966年间,尼赫鲁制定了3个五年计划。
在3个五年计划期间,印度经济年均增速为4%,人均收入增加9%。
这个速度在当时的亚洲,除了日本外是最高的。
此时的尼赫鲁有开国领袖的威望、实现国家统一的能力、经济腾飞的加持,可谓握着一手好牌。
印度在他的治理下,形势一片大好,大有一飞冲天之势。
这让尼赫鲁不禁想起了那个「大印度联邦」的蓝图。
尼赫鲁拔剑四顾,目光所及都是些渣渣,什么缅甸、尼泊尔、不丹等,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只有喜马拉雅山以北的中国堪称对手。
就这么定了,和中国邻居干一架。
在实现「大印度联邦」蓝图和增长自己威信的欲望驱使下,手握一手好牌的尼赫鲁决定找邻居打一架。
毕竟战争胜利的国家领袖在国内的威望值会飙升,还能让印度成为亚洲小霸王,成为继美苏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国。
大家别笑,虽然现在的印度说话带着搞笑而咖喱味,但尼赫鲁时代的印度,可是自诩为第三世界领袖的,认真的。
但尼赫鲁梦碎了,战争失败,被邻居爆扁一顿。
这次战争既没有实现印度的伟大蓝图,也没让尼赫鲁树立威信,反而尼赫鲁因为战败郁郁而终。
印度失去了开国以来最伟大的强人领袖,同时失去了成为强国最好的机会。
此后印度的历任总理都不成气候,尼赫鲁留下的一手好牌被后继之人打得稀巴烂。
如果印度没有失去尼赫鲁,按照既定路子平稳走下去,印度肯定不会是现在这个鬼样子,起码能是一个正常的、实力强大的亚洲强国。
奈何尼赫鲁一场战败,引发了连锁反应,统一的印度又成为一盘散沙。
众议长在美国是多大的官?为什么总统说话也不好使?为什么勃列日涅夫被称为在位时间长久且得善终的昏君?列宁当年组的15人班子,除了4人提前去世,剩下的全被斯大林灭掉波兰:为什么挨揍的总是我?乌克兰:大俄,你知道这337年我是怎么过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