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额采购被冒领,550万打水漂!山姆超市,又出事了。
4月6日,话题#男子在山姆采购550万元商品遭冒领#冲上热搜第一。有网友表示,“太离谱了”。
“转账651万,550万货物不翼而飞!”近日,一则#男子在山姆采购550万元商品遭冒领#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全网哗然。消费者杨先生在山姆深圳龙岗店采购茅台、五粮液等高端商品,却遭遇“前员工”设局,价值超半数的货款被他人冒领。这场涉及企业内控漏洞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纠纷,暴露出怎样的行业乱象?
2023年9月,杨先生通过朋友结识自称“山姆大单经理”的张某。张某不仅带其参加山姆品酒会,还引荐店内周大福柜员,逐步取得杨先生信任。随后,杨先生通过张某累计向山姆对公账户转账651.36万元,订购大量名酒。然而,截至11月,杨先生仅收到部分商品,550万元货物去向成谜。
杨先生提供的与张某的部分聊天截图
关键疑点浮出水面
张某以山姆名义对接业务,却早在2021年离职;
杨先生转账至山姆对公账户,但款项到账当日即被他人以购物卡形式提走;
山姆回应“已完成交付”,却拒绝提供订单完成证明。
杨先生提供的转账记录
根据法院《民事裁定书》,张某已于2021年2月从山姆离职,但其仍以员工身份活跃于山姆店内,甚至使用山姆官方账号与客户沟通。更令人震惊的是,2024年2月,张某因涉嫌诈骗被警方立案侦查,案件牵出多名受害者,均涉及大额转账后“钱货两空”。
消费者质问:“为何离职员工仍能接触核心业务?为何山姆未切断其权限或向客户预警?”
【山姆回应引争议:是管理漏洞,还是推卸责任?】面对投诉,沃尔玛中国回应称“案件已进入司法程序”,并强调“完成商品交付”,但对以下问题避而不谈:
为何长期默许前员工以山姆名义活动?
对公账户收款后,为何允许非本人提货?
《大单购物协议》中“不审核授权人员身份”条款是否合法?
杨先生指出,该协议涉嫌免除企业责任,违反《民法典》公平原则,正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北京市中友律师事务所夏孙明律师分析:根据《民法典》第172条,若行为人(如张某)使相对人(消费者)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权,则代理行为有效。
关键点:张某使用山姆对公账户、店内场景及官方沟通渠道,足以让消费者认为其代表山姆;
杨先生提供的《民事裁定书》部分内容截图
企业责任:山姆未及时公示员工离职信息,或需为管理失职买单。
上海隽宜律师事务所任俣律师补充:“消费者基于对企业的信任进行交易,若企业未履行审核义务,应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核实身份:要求对方提供在职证明,并通过企业官方渠道验证;
留存证据: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合同均需备份;
警惕“对公账户”陷阱:确认收款账户与合同主体一致,提货需本人签收;
法律维权:若遇纠纷,及时起诉并申请财产保全。
【结语:企业信誉危机背后的反思】550万订单失踪案,撕开了零售巨头管理失控的一角。当“离职员工”轻易冒充在职人员、当对公账户沦为诈骗工具,消费者权益该如何保障?此案不仅是一次个体维权,更是一次对企业内控与行业监管的拷问。
网友热议:“山姆的品控神话,这次彻底塌房了?”“大企业不能光收钱不担责!”
事件后续:南都记者将持续追踪案件进展,关注山姆如何挽回信任危机。
互动话题:你在山姆购物遇到过类似问题吗?如何看待企业“表见代理”责任?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本文基于南方都市报报道及法律文书梳理,为保障当事人隐私,部分信息已脱敏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