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大明》出乎我意料的好看!张若昀太会演了,把帅家默这么一个很纸片人的形象设定呈现得有很好。好久没追剧追得这么开心了,拯救了还在剧荒网友。
剧情在嬉笑怒骂之间就慢慢推动案子,我可要笑死了,而且时不时燃一下,越看越上头。一波三折的悬疑剧情,还有诡谲难测的官场斗争,让人看得太上头了!
一口气看了五集,抛开剧本来说,服化道也十分考究。剧里每个官员按品级的不同,着的官服不一样,坐的轿子颜色也不一样。为什么同样是县令,仁华县和其他县令的官服不同呢?
科普说明朝官服颜色随便挑,补子(胸前那块)定级别。看到本剧的官服我真的惊喜,这不就是博物馆展出的样子么。真的被古偶里面那些光鲜亮丽料子的官服洗脑了,底层官员的官服就是这样的才对!
明朝官都是自己拿着布料去做的,大官有钱当然能拿更好的布料做,衣服面料采用苎麻的话,表面会有不规则出现小疙瘩,不是起球。甚至穷县的官,连靴子都是修了又修的,为啥?没钱可捞呗。
一般七品官都非常小的,俸禄很少,自然没有钱做好一些的官服,甚至一套官服可以穿很久,起疙瘩发皱这都是正常的。
先说仁华知县方懋珍,和今年春晚上沈腾演的那个角色,一天天的啥都不管,只想浑浑噩噩和稀泥。
这方懋珍大哥阅读理解能力应该是跟隔壁马宁远学的吧!一个不明白“无为而治”,一个不明白“知其不可而为之” 。
吴刚老师饰演的反派“范渊”在评价仁安知县“方懋珍”使用“懒”和“真懒”这两个词的时候,一下子就让我跳到了《人民的名义》里李达康书记在懒政干部训练班上讲话时的画面。
众所周知,“衣冠禽兽” 在我们现代呢,是个贬义词,可偏偏呀,明朝的时候啊,人们反而用“禽兽”来代表着他们的官品呢!他们那个时候,把文官武官还区分开来,文官绣禽,代表文明,武官绣兽,代表威猛。官员定级别还是靠胸前那块补子绣着的禽兽来定的。
在《显微镜下的大明》里明朝的官员从一到九品,官服有常服、朝服和公服,公服一般初一和十五穿,朝服穿的机会最少,基本都在大朝会上穿。像影视作品里出现的官服都是常服,《显微镜下的大明》里官员穿的也是常服。
前五集,出现的常服有青袍、绿袍和绯袍 ,金安知府穿的是四品绣云雁,穿的是绯袍。六品通判、七品知县和九品主簿穿的是绿袍,有的知县和通判穿的是青袍。五到七品是青色,八品九品是绿色。
于是,正六品的宋通判,正七品的方知县、邓知县、毛知县,这四位的官服是青色的。而正九品的任主簿的官服是绿色的。
这六位是文官,文官的补子主题是禽类:四品知府对应的是雁,六品通判对应的是鹭,七品知县对应的是紫鸳鸯,九品主簿对应的是鹌鹑。
只是方知县的青色会比邓知县、毛知县的青色更深,但补子是一样的,难道是因为方知县的是附郭县吗?简单来说就是和市府单位挨着办公,知县和上级知府贴得紧。
每个人看起来和蔼可亲的笑容下面,藏着的不是熊心豹子胆,就是狐狸肠子。邓知县、毛知县自然不希望让自己的县摊上税收,而方知县就想摆烂,维持现在安逸的生活。仁华县每年都多缴税,背上本该没有的负担足足百年。
这钱凭啥仁华县出?可是对其他几县来说 本来都很穷了哎,如果均摊。大家怎么活得下去 ,你仁华既然多出这么久,为啥不能继续出?
但是实际上,这笔税本来就不应该存在。明朝很多税都是形成了习惯,那么就根据习惯缴纳下去,人丁丝绢本来就是百年前抗倭用处,现在倭又没了,干嘛还缴?真是苛政猛如虎。
从这起民间事件,看出来明朝衰退的原因。赋税的杂乱,让很多官吏从中牟利,最终导致百姓被赋税压得水深火热。通过底层人民来剖析,更能真实地重现历史状况。
如果没有帅嘉默的较真,也就没有最后歙县百姓少交一半的人丁丝绢税。生活中那些较真的人,才是推动时代发展的人。
看张若昀明朝斗贪官,丝绢税牵出背后大人物,古代版《狂飙》预定了。觉得这部剧很真实,以前生产力那么低下,哪有那么多漂亮衣服,这都算好了。我看主角穿的的衣服和鞋子觉得真是还原以前的底层人民,穿草鞋,衣服也很破烂。
写得很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