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面见隆裕太后,隆裕哭着问道:我跪你,还是你跪我

谈八卦沸羊羊 2025-04-11 13:52:43

清朝走向终结的那天,6岁的小皇帝溥仪,啥也不懂的,就坐在了那把龙椅上。

隆裕皇太后坐在溥仪旁边,头上戴着金闪闪的凤冠,身穿绣有龙纹的华丽朝服。已经45岁的她,虽然坐在至高无上的位子上,被万人敬仰,但眼里却泛着泪光,心里头憋着一大堆的烦心事,没人能懂她的苦楚。

一切就源于那个在皇帝面前跪着,手里掌握着军队大权的大佬——袁世凯。

袁世凯施压后,隆裕太后不得已下了道圣旨,那圣旨上明明白白写着:宣统三年的十二月戊午这天,遵照太后旨意,皇帝退位。

退位那天生日宴席上,隆裕太后瞅瞅没几个来给她贺寿的王公贵族,再瞅瞅袁世凯,这家伙没等她召唤就直接闯进大厅。她心里头一酸,眼泪就吧嗒吧嗒往下掉,哽咽着跟袁世凯说:“现在这情势,是我得给你下跪呢,还是你该给我下跪啊?”

袁世凯故作姿态,两腿一弯跪在地上,嘴上说着:“皇太后您至高无上,我永远都是听您差遣的人。”

不过,隆裕太后心里早就把袁世凯的底细摸得一清二楚,她只是无奈地深深叹了口气。没过多久,46岁的隆裕太后就在长春宫离开了人世。

【生于叶赫那拉氏,宫锁清秋】

隆裕在还没当上皇太后那会儿,也曾年轻过,心里头满满装的都是对大清光绪帝载湉的喜欢。

光绪十四年那会儿,皇上开始挑选妃子,从贵族家的闺女里找。那时候,21岁的隆裕,本名叶赫那拉·静芬,小名叫喜子,还没当上太后呢。

叶赫那拉静芬的老爸是慈禧太后的亲弟弟,在清朝当了个副都统大臣的大官。她从小就在慈禧姑妈身边长大,受到了不少关照。等到该嫁人的年纪,因为性格长相都合了慈禧的心意,就被内定为了光绪皇帝的正牌皇后。慈禧直接跟弟弟还有静芬说,选秀那天她会亲自点名让静芬和光绪成亲,让她们提前准备好就行。

静芬身为八旗中的贵族女子,一方面没法反抗这种早已定好的安排,另一方面,她心里其实早就对年轻英俊的光绪帝倾心不已,所以就爽快地答应了姑姑的提议。她把自己好好打扮了一番,想要在选秀那天显得特别出众,好让后宫的那些妃子们对她刮目相看,从心底里佩服她。

但计谋终究敌不过人心的复杂,光绪帝虽说是个众人皆知的被操控的皇帝,可他毕竟是在众多老师与贵族的影响下长大的,心里早就萌生了要掌握权力的念头。他压根儿就不想一直被慈禧牵着鼻子走,特别是对她硬塞给自己的皇后人选感到极为反感。所以,在选后的那天,光绪帝手里拿着象征皇后地位的玉如意,却磨磨蹭蹭的就是不肯递给静芬。

光绪帝心里头是想反抗的,但他力量还不够强,斗不过那个权势滔天的慈禧太后。没办法,他只能捏着鼻子,按人家的意思来办。

静芬很顺利地进了宫,第二年就被正式封为皇后,搬进了东六宫里面的钟粹宫。这在清朝,对哪个女子来说都是了不起的荣耀,可静芬却高兴不起来。

光绪帝虽是被逼无奈娶了她做皇后,但心里压根没对她动过真感情。等静芬后来成了隆裕太后,她才恍然大悟,自己身为叶赫那拉家的人,注定跟光绪帝载湉是天生的对头。只要慈禧太后还在掌权,她就甭想得到载湉的真心喜欢。

在光绪帝心里头,甭管皇后对他有多痴情,这都改不了皇后是太后硬塞给他的“眼线”,就是盯着他,看他有没有想抢皇权的念头。就算皇后没打算害他,可他们各为其主,终究没法儿推心置腹。

而且,光绪帝这人吧,在皇家里头算是挺重感情的。他早早就看上了礼部左侍郎长叙家那闺女,珍嫔,这丫头活泼开朗,又懂得人心。珍嫔刚进宫没多久,光绪帝就想把她立为皇后,打算跟她过一辈子,心心相印,到死都不分开。

静芬心里头又是嫉妒又没办法,只能找慈禧太后倒倒苦水,说说自己的憋屈。

慈禧太后为了给自家亲戚铺路,不止一次地贬低珍嫔的地位,后来在1900年,她找个机会把已经升到妃位的珍妃给扔进了井里,好让自己的侄女能独得圣宠。

经过一番折腾,光绪帝对皇后的反感更甚,哪怕后来自己被关在中南海的瀛台,也没再对皇后有过好脸色。

1908年11月14号,38岁的光绪皇帝载湉去世了。那时候,静芬已经当上了隆裕太后,可她却再也没机会等到丈夫改变心意了。

对隆裕太后来说,打击真是接二连三。她还没从光绪帝去世的悲痛中缓过神来,仅仅过了20个小时,就又得知了一个晴天霹雳——她的姑妈慈禧太后也撒手人寰了。

大清国的真正管事人和明面上的皇帝一块儿走了,这下可苦了隆裕太后,还有才3岁大的宣统帝溥仪。孤儿寡母俩,在这快要完蛋的朝代里,周围全是想吃人的豺狼,真是可怜得很。

【错信袁世凯,开门揖盗】

隆裕太后心里头老想着,要是能跟她姑妈慈禧太后似的,坐在帘子后面管国家大事,掌握所有人的生死,成为这世上最尊贵的女人,那该多好啊。

但当这一天终究降临,她才恍然大悟,自己不过是个长在深宅大院、困于后宫的娇弱女子,压根没办法平衡或是抵挡那些各方的强大力量。

隆裕太后说到底只是个后宫的妇人,心里头虽然盘算着要当第二个慈禧太后,但可惜缺乏那份政治智慧和手腕。突然间被推到风口浪尖上,她完全懵了,不知道该咋应对。

其实吧,慈禧老早就看出她那个侄女没经过啥大风大浪,根本挑不起大梁。所以,她就在那些王公贵族里挑来挑去,选了个她觉得最靠得住的载沣,直接让他当上了摄政王,帮着宣统皇帝一块儿管着清朝的天下。

挺遗憾的,大家原本对载沣抱有很大期望,但他这人挺机灵。他早就瞅出朝廷已经烂到根里了,也明白革命军很快就会像狂风暴雨一样,把清王朝的统治给掀个底朝天。

时间一天天过去,要说载沣刚开始被任命为摄政王那会儿,心里头还揣着点儿想帮衬着宣统皇帝,把老江山重新打理好的雄心壮志。可经历了朝廷里头那些争权夺利的乱子后,载沣对摄政这事儿是完全没了心思。

载沣真是受够了隆裕太后对他的压制,还有那些八旗势力之间整天勾心斗角。大臣们一个个都只想着保全自己的小九九,根本不想着推动改革。在他看来,清朝要想重新振作起来,那真是没啥指望了。

打从革命党人发动起义后,隆裕太后就完全没了主意。朝堂上那些个大臣们,有的喊着要打仗,有的想着怎么劝降,还有的干脆就想投降,每天上朝都跟炸了锅似的,吵个不停。

她心里乱得像麻团,一边被摄政王载沣紧紧攥着,另一边又心心念念想自己说了算。实在没办法,她只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袁世凯身上了。

她心里清楚,袁世凯这家伙既想改革,又在政治上挺有一套。所以,她就下命令让袁世凯去湖北平定革命军,还打算好好栽培他,让他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好借他的威风,去震慑那些心怀不轨的公侯大臣们。

隆裕太后做的这事儿,跟东汉那时候的何太后犯了个一模一样的错。何太后把董卓叫进宫里,结果引来了个祸害,把汉朝的王权都给抢跑了;隆裕太后呢,她把袁世凯喊到北京来,这跟请贼进门没啥两样,结果就是让清朝268年的统治彻彻底底地玩儿完了。

1911年10月14号那天,袁世凯收到了清政府火急火燎送来的任命书,他嘴角一翘,心里头那个得意啊。其实早在听说革命军占领湖北那会儿,他就料到了,清政府没辙了,肯定会来找他帮忙平定叛乱,保卫皇室。他盘算着,只要趁这机会把军队大权抓到手里,那属于自己的光辉岁月,眨眼间就能到来。

实际上,打从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走了以后,不少手里有大量兵权的朝廷大臣就开始按捺不住,琢磨着怎么找机会把隆裕太后给排挤掉,好让自己能坐上龙椅,袁世凯也是这批人里的一个。

那时候,袁世凯瞅准革命党起事的空子,一把抢过了内阁总理大臣的宝座,把北洋军的大权牢牢攥在手里。京城这块地界上,再没人能跟他较劲。

隆裕太后原先特别信任袁世凯,给了他大权,啥事儿都要问问袁世凯的看法,心想靠着这哥们儿能让清朝重新威风起来。

没想到,袁世凯心里头那股子野心大得很,他才不乐意老是被别人压在底下。他想的,是要把整个世界都攥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当个什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清朝小跟班,被人牵着鼻子走。

当隆裕太后被袁世凯硬逼着下台那一刻,她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早已把清朝的天下白白送给了别人,还让自己背上了结束清朝268年历史的“八旗祸首”骂名。

1911年那会儿,十月革命一闹起来,清朝的那些王爷大臣们,当皇帝的美梦算是彻底破灭了。他们琢磨着,干脆把隆裕太后和宣统小皇上推出去,好让革命军找他们算账,别牵连到自己头上。

【狼子野心,南北制衡复辟君权】

隆裕太后最初给袁世凯下的那道命令,简单明了,就说让他当湖广总督,赶到湖北前线去负责平定叛乱和安抚民心的工作。

这是清朝那些大臣们琢磨出来的一个临时办法,他们打算利用袁世凯指挥军队的本事,但又不敢给他太多实权,生怕到时候他势力大了不好控制。

袁世凯这人对政治特别敏感,而且长期在权力的游戏里打滚,怎么可能看不出那道诏书里的诡计。他故意磨磨蹭蹭,就是不给清廷一个痛快答复,摆明了态度:没好处的事我可不干,别想着拿湖广总督这个空头支票来打发我。

战局紧迫,清政府没办法,只好发布命令,把湖北前线的军事指挥权全部交给袁世凯,催他赶紧出发去平定叛军,一刻都不能耽误。

袁世凯随即启程前往湖北,他打着剿抚的旗号,一边着手削弱清政府的皇权,一边又跟革命军拉近关系。他在南方和北方的势力间巧妙周旋,利用两边的力量为自己所用,就这样一步步朝着恢复帝制、自己称帝的目标迈进。

袁世凯给晚清的大官庆亲王奕劻写了封信,说自己有本事扭转局势,在清政府快要垮台的时候拉一把,好让清王朝能在外国列强欺负和国内革命军造反的双重压力下,重新站稳脚跟,保住皇家的江山。

奕劻和袁世凯本来就穿一条裤子,所以这次他啥也没啰嗦,直接在朝堂上开口,说要辞去内阁总理大臣的位子,其实就是想给袁世凯挪窝儿。

袁世凯有了庆亲王奕劻撑腰,清政府那边很快就给了他官职。

不过,为了避免将来出问题,袁世凯多次拒绝,他说按照规矩,内阁总理大臣的位置应该是由内阁里的大臣们共同推选的,要是他直接接了隆裕太后的诏书来当这个官,那就师出无名,恐怕难以让其他人信服。

摄政王载沣没别的办法,只能对外宣布,让资政院正式投票选袁世凯当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一听这事儿,二话不说,立马把湖北前线的指挥权全交给了冯国璋,自己带着部队就直奔京城了。

那时候,载沣对清朝已经彻底死了心,干脆直接吩咐家人亲戚们打包行李,趁着夜色赶紧逃跑,压根没给隆裕太后留下任何喘息的机会。

袁世凯到了京城,跟隆裕太后聊了一番心里话,那话说得让隆裕太后心里头乐开了花。她觉得这下可算是碰上个忠臣了,能帮她守住大清这片家业,让她和孩子能一直过着富贵的好日子。

她压根没想到,袁世凯暗中已经把北洋军的指挥权和京城周边的重要军力都抓到了自己手里,悄悄给自己铺好了篡权的路。

袁世凯跑到隆裕太后和那些清朝大臣跟前,大倒苦水,说革命军的势力现在可强大了,要是他没有足够的银子来养兵,还有没有厉害的将士助阵,那他压根儿就没法把革命军的起义给摆平。

他再次给隆裕太后递上奏折,请求清政府能对湖北的起义军手下留情,别逼得那些革命军豁出命来拼命反抗。

隆裕太后全都答应了奏请,还直接下命令,让后宫的妃子们和那些王公大臣们,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就是把家里的器物卖了,也得给袁世凯凑军费。

隆裕太后此刻被袁世凯紧紧牵着鼻子走,却还没察觉到他那深藏不露的野心勃勃。在她心里,头等大事就是保住清王朝的江山,所以她琢磨着,得先把革命军闹腾的事儿给摆平了。要是真到了那一步,君主立宪这事儿,她也不是不能接受。

她只是个后宫里的女人,哪里能料到,清王朝的根基问题,竟然会是触发革命军起义的关键。

只要清朝那个烂摊子还摆着没人收拾,老百姓一天得不到公正对待,吃不饱穿不暖,革命的火种就绝不会熄灭,会一直烧下去。

隆裕太后被袁世凯耍得团团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帮着他搞夺权篡位。袁世凯呢,他利用清政府北洋军的势力,一边给南方革命军施加压力,一边又跟革命军说自己在为他们争取好处。他还告诉革命军,只要他们支持他,他就能帮他们实现君主共和的愿望。

最终,在袁世凯的一再施压下,隆裕太后万般无奈,只好选择“宣告国家实行共和制”,颁发诏书放弃皇位,把大清皇朝的江山轻易交了出来。

在皇权更迭那会儿,袁世凯还在那儿装模作样演忠心呢。他眼泪汪汪地跪到隆裕太后跟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他之所以勉强答应革命军的条件,全是为了保住清朝的皇室和那些王公贵族们,自己压根儿就没想过要抢皇位,希望隆裕太后心里能有个数。

隆裕太后这时心里全明白了,她后悔自己当初没看准人。这一错,全错了,现在想回头,已经没门儿了。

2月3号那天,隆裕太后让袁世凯去和南京那边商量皇帝退位的事。到了12号,清朝那边就答应了给的优待条件,发了诏书说退位,这样一来,满清王朝267年的统治就算完了。

隆裕太后在老公和姑姑去世后,处境就变得特别艰难,国家也是动荡不安。

庞大的清朝重担落在了她和年仅6岁的溥仪肩上,周围各种力量都紧盯着皇位上那孤单的一大一小。

隆裕太后决定让位,心里头也是盼着能给清朝皇室找个体面的收场,但遗憾的是,那些八旗的贵族们,却没一个人对她心存感激。

生日宴冷冷清清结束后,隆裕太后在长春宫里哭了一宿,直到天亮。她心里头有没有想过自己小时候那些快快乐乐的日子呢?有没有后悔过自己投胎到了叶赫那拉家,还偏偏喜欢上了对立面的光绪皇帝载湉?

总而言之,隆裕太后在46岁那年离世,她再也没法亲眼见到自个儿儿子溥仪重新坐上金銮殿那把龙椅了。

2 阅读: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