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越南撤军后,美国发现国际形势有了新的变化。首先是各种国际恐怖活动频发,反美浪潮逐渐升级,意大利的极左组织“红色旅”和伊朗的激进组织都把美国当成了攻击目标,接连在美国制造了几起惊天袭击大案。接着在1980年,79岁的里根当选为美国总统。美国历史上年龄最大的总统诞生了。
里根的当选,同时也揭开了冷战的新序幕。但是,就是这些大事件的上演,挽救了美国特种部队的命运,并使得他们的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
1978年4月,在越南的三角洲地带吃了苦头的查尔斯·贝克威斯上校终于等来了机会,那就是奉卡特总统的命令,组建“三角洲”特种部队。三角洲特种部队同样是效仿英国第22特别空勤团,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称的SAS建立的。在建制上参考了当时欧洲国家的反恐特种部队,但是在职责设置上,专司海外反恐行动。
由于具有了用精良的装备武装的高素质人员,以及高度的机动性,美国的三角洲部队具有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进行机动部署的能力。其实三角洲部队的诞生,体现了美国在经历剧烈的反恐威胁的“剧痛”之后,奋力而进行反恐怖斗争的最痛苦的一页。
实际上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恐怖主义已经开始在欧洲盛行,各种各样的恐怖活动此起彼伏,最典型的是在1972年,德国慕尼黑运动会上发生的惨绝人寰的“慕尼黑惨案”。因为这一惨案的恶劣影响和震动,促使部分欧洲国家陆续建立了,专门进行反恐行动的特种部队,但是,以强国自居的美国却依然不为所动。
美军在70年代以前,他对反恐的特种作战并不重视,因为他觉得他当时并没有面临这种问题。美国认为自己二战以后,是世界唯一的军事强国,自己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根本不需要那些钻营取巧的特种部队。他没有把肯尼迪总统那种战略思想,继续发扬在70年代中期以前。
1973年3月1日,美国驻苏丹大使馆遭到“黑九月”恐怖组织的袭击,美国大使克利·罗威尔及使馆人员遭劫持。当时的美国政府认为苏丹军警有能力处理这起事件,并未采取任何干预行动,但是当时的苏丹政府对这一事件毫无办法,结果导致克利·罗威尔大使惨死在恐怖分子的枪口下。苏丹事件之后,美国仍然没有收敛强权主义,也没有反省这一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总觉得恐怖活动这类事情离自身还很遥远。
时间到了1978年,得到了卡特总统授权的贝克威斯上校,按照严格得近乎苛刻的标准,从200名志愿者中,挑选出了53人,作为“三角洲”部队的第一批队员。贝克威斯上校给队员们上的第一课,就让他们观看1972年慕尼黑恐怖事件的录像带,他送给队员的一句话是“记住,枪一响就会有人丧命,谁先开枪,谁就有活命的希望,这是我们的信条”。
经过严酷训练的三角洲队员们,体能技能在全国测试中一鸣惊人,美国的媒体对三角洲部队更是奉若神明,美联社的一位记者甚至幽默地评论说:“如果给这支部队一架长梯,他们能爬上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