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首古诗词,敕勒歌,北朝民歌,远行人的苦难与向往

荔枝姑娘诗词赋 2024-08-25 10:13:30

1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当读到这首民歌,只需闭上双眼,一幅画面便会浮现在脑海:

苍茫的草原,连绵的山峦,仿佛天然的诗篇,层叠的波浪般延伸至远方。

那天地间,仿佛是一对热恋的恋人,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相遇,携手走向生命的深处,那份感情深邃而真挚。

北朝民歌的魅力,仿佛能穿越时空的障碍,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引发无尽的想象。

在寥寥数语之间,苍茫的景色便生动地呈现在眼前,引人入胜,激发无尽的思绪。

这种民歌,就像是一首深情款款的情书,将感情融入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那份真挚和深邃。

这首诗歌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牧歌,诗中的“敕勒”实际上是北方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他们被人们称为高车族。根据史书的记载,魏太武帝在征服高车族后,将他们迁移到千里之外的沙漠南部地区。

他们乘坐高车,追逐水源和草场,放牧牲畜,几年之后,他们逐渐了解到种植粮食,每年向朝廷进贡。

因此,国家的马、牛、羊数量大增,价格也变得便宜,羊毛和皮张也堆积如山。

虽然北方的旅人过着自由奔放的生活,但他们的生活却充满了奔波和劳累。

北朝民风强悍,那里的人们喜欢在广袤的草原上驰骋,四处为家,以打猎为生。

尽管他们逐渐南侵,与汉文化融合,但他们仍然保留了一些原先的习惯,游牧依然是这些人的天性。

魏太武帝积极推行汉化制度,然而从北方草原上迁移而来的北朝人,仍然对过去无拘无束的生活怀着深深的眷恋。

因此,这首民歌《敕勒歌》实际上是南移的北朝人心中最美的回忆。

他们随着族人的迁移,再也看不到那雄浑壮阔的草原景象,只能通过反复咏唱这些歌曲,来怀念最初的出发之地。

这些游牧的人们,仿佛被放飞的风筝,虽然翱翔在天空之上,但却始终被牵扯着,线的那一端有他们无尽思念的草原和牧马。

正如《企喻歌辞》中所唱:“放马大泽中,草好马著膘。”我们可以想象在草原上,牧民们赶着马群,过着四处迁移却悠闲自足的生活。

然而,并非所有牧民都能如此。许多牧民因为无奈而被迫远行漂泊,在他们所吟唱的民歌中,并不能找到太多的欢乐,反而充满了更多的愁绪。这种愁绪是源自对故乡的思念,对生活的忧虑,以及对未来的不安。

他们的歌声就像一道道情感的纽带,牵动着每一个听众的心弦。

2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

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

——《折杨柳歌辞》

这是一首北朝乐府的送别诗,描述了征人在临行前与妻子依依惜别,相互折断柳枝送给对方,以表达彼此的深情。

这首民歌不同于《企喻歌辞》中的豪迈乐观,言辞中充满了不舍和感伤。

征人在上马之际,内心充满了矛盾。他拿起马鞭,却无法下决心离开。

他不知道前方道路的尽头在哪里,此时即将要踏上征程的他,听到离别的悲曲,感到无比凄凉和无助。

虽然征人自称为“行客儿”,表现出粗犷不羁的态度,但在面对不确定的命运和即将开始的征程时,他还是无法掩饰内心的愤怒和痛苦。

相比之下,妻子并没有沉溺于悲痛之中。

她虽然对丈夫的出征感到惶恐,但她将未来寄托在了美好的想象之中。

她希望丈夫能够平安归来,希望他们的爱情能够战胜时间和距离的考验。

在这首送别诗中,征人和妻子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展示了离别的痛苦和不舍。

他们的情感真挚而深刻,让人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和无常命运的无奈。

这首民歌用简洁的语言和深情的旋律,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对于爱情和生命的珍视和无奈。

她想象着自己成为了丈夫的马鞭,永远陪伴在他的身边,共同在广袤的天地间驰骋。

这个愿望虽然难以实现,但却更加凸显了他们离别时的痛惜之情。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写:“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调节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北朝民歌的特色就是如此,真挚而深刻,即使是离别,也能以酣畅淋漓的方式表达出来。

除了这种痛快的离别,远行的民歌还充满了愁苦的情绪。

许多在外漂泊的人无家可归,因此他们的记忆中充满了太多的黑暗故事。

民歌中的《陇头歌辞》便记录了这种情感。

这些歌曲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即使面对艰难的生活,他们仍然不放弃希望,坚信有一天能够重回家乡,与亲人团聚。

3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陇头歌辞》

流水如同一位无言的引领者,引领着全诗的节奏,将羁旅远行的情感浮现在水面之上。

流水的毫无定向,正如旅人的漂泊无依,不禁让人从内心深处涌出悲凉之情。流水从高向低流淌,正如旅人无法自主生活,勾起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哀愁。

北朝的游人,他们的旅行并非出于游山玩水的目的,而是为了躲避战祸,或是履行兵役和劳役。

因此,他们内心的仓皇感多于闲适感。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安慰便是找到一处安身之所。

然而,天地之大,却没有一处可以为他们提供安身立命的地方。到了日暮西山之时,他们的仓皇之感更为强烈,因为居无定所,他们只能在露天度过夜晚,寒冷的气温使他们的身体僵硬,甚至无法言语,只能蜷缩成一团,以尽可能少的动作和声音来抵御寒冷。

即使是最坚强的人,也会在某些时刻因景象勾起的心绪难以自处。

旅人正是在这呜咽的流水声中,感受到了深埋在心底的孤单和寂寥。

行走在这个乱世之中,长途漫漫,没有归途。他们在战乱中寻求安稳,但长时间的寻找仍无结果,只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

在这个天下之大,竟无他们的归处。即使他们一再追寻,也只能换来徒劳无功。这样的描述,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旅人的痛苦和无助,将切肤之痛油然而生地传达给读者。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