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一万多买100寸电视,还是国产的?你脑子进水了吧?”朋友拍着大腿吐槽时,我正蹲在客厅调试刚装好的雷鸟100MAX。
这场景像极了三年前我买55寸电视时被夸“会过日子”的反转——那台电视用了不到三年,卡顿死机、画面拖影,55寸的屏幕看球赛时,球员跑起来像被“打了马赛克”,早成了家里最闹心的“电子垃圾”。

我翻出奥维云网的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65寸电视销量占比直接超过了“销量王座”55寸,65寸及以上大屏几乎占了半壁江山。
这哪是我一个人的选择?

明明是整个市场在“用脚投票”。
为什么大家突然“嫌弃”小屏了?

往小了说,是体验倒逼——我家那台55寸电视,开机广告能播30秒,装个软件卡到怀疑人生,看个《速度与激情》,飙车画面拖得像慢动作;往大了说,是消费升级的必然。
从2020年到2024年,国内电视平均尺寸从50寸猛涨到60寸,每年涨2英寸,需求面积每年增长6%。

就像手机从4寸屏换到6.7寸,谁用了大屏还愿意缩回去?
投影、激光电视VS液晶电视:谁才是“真·巨幕王者”?决定换电视时,我也纠结过:投影便宜,激光电视“看起来高级”,为啥非要选贵不少的液晶?

实际体验后才发现——那些说投影“护眼”“省空间”的,要么是没白天看过,要么是没对比过画质。
激光电视本质是超短焦投影,主机得摆电视柜上,丑不说,白天不拉窗帘根本看不清;投影更离谱,晚上得关所有灯,画质发灰发虚,看《阿凡达》的雨林场景,连树叶纹路都糊成一片。

而液晶电视呢?
我家这台雷鸟100MAX,1200nits峰值亮度,270个控光分区,白天开着窗看《流浪地球3》,太空站的金属光泽、爆炸的火光都亮得扎眼,暗部的陨石坑却能看清每道裂痕。

95%DCI的电影级色域,连云朵的白都分出了层次——这哪是看电视?
分明是把IMAX搬回家了。

最让朋友不理解的,是我放着“进口大牌”不选,偏挑国产。
可谁用谁知道——进口电视贵的不只是画质,还有“品牌溢价税”;国产电视这两年的进步,早把“性价比”玩成了“性能碾压”。

就说我这台雷鸟100MAX:灵控桌面能像手机一样自定义,找应用不用翻三页菜单;4GB+128GB大内存,装了20多个APP还丝滑;144Hz高刷+MEMC运动补偿,看NBA时,东契奇突破的每一步都“跟手”,再也没见过拖影;最绝的是“开机无广告”,按遥控器的瞬间直接进桌面,比我手机开机还快。
更别说服务了——100寸电视入户有多难?

电梯进不去得走楼梯,楼道窄得转不过弯,雷鸟直接派了专队上门勘测,专车配送+送装一体,我就坐沙发上喝了杯茶,师傅就把电视挂好了。
反观某些进口品牌,安装得额外加钱,预约得等一周,这哪是“买电视”?

简直是“求服务”。
大屏时代:不是“智商税”,是“生活刚需”现在我家客厅的画风彻底变了:周末喊朋友来看球,100寸屏幕前围了一圈人,没人再盯着手机;孩子上网课,坐在3米外也能看清黑板上的字;连我爸都爱上了用电视刷短视频——“这比手机得劲多了!”

有人说“最佳观影距离”是伪命题,我深以为然。
以前55寸电视,得坐2米内看;现在100寸,坐3米外反而更舒服,视野被屏幕填满,连“出戏”的边框都看不见。

这哪是“尺寸焦虑”?
分明是技术进步带来的“体验自由”。

2025年,三星要推110寸电视,海信、TCL、小米的百寸新品也在扎堆上市。
国产电视用“100寸+万元档”的组合拳,不仅打破了进口品牌的价格垄断,更让“大屏自由”走进了普通家庭。

朋友来我家看完《奥本海默》后,摸着电视边框说:“早知道国产电视现在这么能打,我去年换电视也不买75寸的了。”我笑他:“偏见这东西,不亲身体验永远改不了。”
其实哪有什么“值不值”?

当100寸的画面能让你看清电影里演员的睫毛,能让孩子上网课不用凑到屏幕前,能让一大家子围坐客厅共享欢乐——这钱,花得比买台手机实在多了。
毕竟,电视从来不是“电子消费品”,而是“家庭情感联结器”。
下次再有人问我“万元买100寸国产电视值不值”,我只会说:“你试过就知道——这哪是买电视?是给生活升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