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是一个好官吗?

涛涛评历史 2023-06-11 05:13:12

匡衡,生卒年不详,关于《汉书》以及补记的《史记》未有匡衡的出生以及逝去年月,确实很奇怪,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匡衡并未显赫,未曾担任丞相,所以《史记》中没有显示很正常,但是《汉书》中也没有记录,多少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1. 艰苦求学

匡衡出生于农民家庭,生活贫苦,只能受雇于人而过活,尽管如此,他仍十分注重 学习,并以刻苦好学而著称。匡衡年少时即开始努力地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寻求生存,并 且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求学上进的状态,难能可贵展现出了优秀的品格。《西京杂记》中记载“凿壁偷光”典故,生动的描绘了匡衡嗜书如命, 不为薪资,只求读书的故事。“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 通过博士弟子课试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策略,儒学成为官 方思想。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的同时,为察举孝廉的选官制度提供了客观参考标准。 察举贤良文学,是对熟悉儒家经典的士人的选拔。朝廷设置五经博士,创建太学,选拔 博士弟子,传承经学,博士弟子通过课试则可以被选拔为官。所以,读书致仕成为了士人改变命运的重要媒介。匡衡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刻苦研读经书,步入仕途。

汉代选官制度在发展中逐渐 出现了倾向具有良好文化素质的士人的趋势,尤其重视经学,这一趋势的出现为经学的 发展创造了机会,同时也为儒生入仕提供了捷径,创造了历史机遇,具体表现在察举制和博士弟子课试选官上。

匡衡学成《齐诗》,即掌握了《诗经》,其参加弟子课试,获得官位是顺理成章之事。

3.任平原文学

匡衡的致仕之途一开始并不平坦。起初,在参加博士弟子课试中,匡衡数次应试都没有成功,最终只获得了一个丙科,根据汉朝规定, 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之一,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景科(即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

匡衡属于大器晚成,或者应试水平差,但是学术水平在当时得到大多数儒士的认可,才华为士人所赞许。

4.匡衡被举荐,仕途通畅

匡衡仕途伊始,并非坦荡,其提升也非朝廷正常提拔,而是在朝臣的斗争之中,被 当做利用和拉拢的对象,因此而获得了权臣的举荐,得以进一步提升官位。加之之前与皇帝的私交甚好和汉元帝十分崇尚经学,故匡衡仕途大展。

早在汉宣帝时(前74年-前48年1月10日),史高与萧望之深受重用,位高权重,但二人之间多有嫌隙,萧望之是著名的儒士,深受汉元帝的赏识,加之萧望之曾是汉元帝东宫太子之时的老师,所以,在朝中的地位较高,这对史高产生了威胁。史高与之明争暗斗。

史高想拉拢匡衡,以展示自己广纳贤才的风度,而且匡衡的学术造诣极高,在当时的经学界拥有很高的威望,他的归附能够起到风向标的作用。实际上即是史高想借匡衡的儒学修为来替代萧望之在汉元帝(前48年-前33年7月8日)面前的地位。

汉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随后匡衡深受汉宣帝赏识,提拔为御史大夫;(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

5.斗争中明哲保身

匡衡在担任丞相之时,朝中有一大宦官中书令石显。此人虽然担任中书令,职衔并非很高,但其位置关键、职责重要,且与皇帝朝夕相处,是皇帝极为信任的官员。如此而来,石显便狐假虎威,专权霸朝,一时权势熏天,朝中重臣多是敢怒不敢言,甚至一些重臣在其迫害之下而去世,如汉宣帝都曾表彰过的十一功臣之一的萧望之就在与石显的政治斗争中被迫害而死。

看到老臣萧望之的下场,匡衡等人大都非常忌惮石显,对中书令石显用事专权选择沉默,匡衡以沉默和逢迎的方式,来保全自己。这种政治态度的产生源于其对政治形势的把握,也与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不无关系。

在处理甘延寿和陈汤的事件上表现出了一致性,大家认为这是匡衡和石显沆瀣一气的具体表现。西汉时期,匈奴是汉朝疆界的最大威胁,为了抗击匈奴,汉朝在北部汴京驻扎重兵,在西域屯田,设立西域都护,以此 形成较为系统的抗击体系。汉元帝时,派遣甘延寿和陈汤镇守西域,二人齐心协力,殚精竭虑,为保卫西域的稳定而努力,伺机找寻机会平复匈奴,终于察觉到了此等时机。

然而,二人手中的军队无法独立面对敌军,需要大量的调集军队。如果按照正常的流程,二人要向皇帝请旨,获准后方能调兵。可是如此一来便会延误战机,错失良机。所以, 二人大胆行事,假传圣旨征召西域各国武装力量,与北匈奴的郅支单于斗智斗勇,一举歼灭了郅支单于。这一军事行动的成功不仅严重打击了北匈奴,而且大展汉朝国威,让已归顺的南匈奴更加坚定的臣服。甘延寿和陈汤二人的行动为西北边疆的安定赢得了机会的氛围,二人立下了旷世大功,理应受到朝廷的赏赐。但他们的行动并没有按照正常流程进行,在调兵遣将的过程中,存在假传圣旨的情况。这使得他们在班师回朝,论功行赏之时,遭到了朝臣的非议,其中,以石显和匡衡的言辞最为激烈。

虽然石显、匡衡抗议不断,但是汉元帝最终采用郑吉的旧例封上了甘延寿和陈汤。

匡衡的坚决反对,其中的缘由是什么难以辨识。世人多是认为匡衡与石显相互勾结, 嫉贤妒能,所以才不断地抨击甘延寿和陈汤二人。

在汉元帝驾崩,汉成帝继位后,匡衡及时上疏言明石显的罪状,最终消除了石显的危害。然而,在石显弄权期间,匡衡的不作为,甚至与石显曲意逢迎,群臣对其进行弹劾,最终被罢免官职。

6. 匡衡的败笔

除了纵容石显外,对儿子管教无方,匡衡的儿子匡昌醉酒杀人,另外私自侵占土地田宅(这里面未查到史书记载具体的侵占土地的面积,网上查到为“万亩良田”,仅写在此处,大家参考)。

7. 以经立义, 以礼治国的思想

匡衡主张实施礼让,实质即是建立仁政。仁政之中则是民为贵,君为轻,突出民众的重要,君王不仅要以身作则,成为文化中心地,还要注意保护民众利益,不可过多放纵欲望,压榨人民。

为政不当,违反王道,损害人民的利益,上天即会示警。匡衡的这一思想则是受到董伸舒“天人感应”论的影响。

匡衡墓

##

匡衡勤奋苦读,以诗书为业,获得极大成功。历任汉宣帝、元帝、成帝三朝,在仕 途上一路前进,对朝廷的政治事务多有贡献。。但是,匡衡却在执 政期间,亲近权佞,坑害功臣,对朝廷的政治风气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最终因此而遭到弹劾。这是其为政上的不足之处。此外,他存在侵占土地,假公济私的问题,终被罢免,最终被贬为庶人回乡。最终匡衡于家乡去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