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40年前的深圳
40年前,深圳市还叫做宝安县,一个宝安农民一年只能挣270元,眼见隔岸的香港灯火辉煌、高楼林立,一股逃港浪潮应势而生。从此,对标香港,成为深圳的使命。
如今的“万科”地产创始人王石,1984年,王石创办了现代科教仪器展销,贩卖投影机和录像机;
1985年,侯为贵创办了“中兴”半导体,做着从电风扇、电子琴、冷暖机到电话机无所不产的加工生意;
1987年,任正非创办了“华为”,最初只是一家生产用户交换机的香港公司的销售代理。今天,他们都已经是世界500强,顶尖企业。
我们常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很多事情就想清楚了,对世界的疑惑就少了。但如果一个地方经历了40年的大变化会成什么样呢?我们今天就来说说已经到了“不惑之年”的深圳经济特区。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横空出世,2020年10月我们国家隆重举办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
40年来,从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到1300多万常住人口的现代化国际都市,从GDP不到2亿元到成为超过新加坡、香港的经济中心城市,从“三来一补”重镇到“创新之都”……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年来,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奇迹。
虽然说四十不惑,深圳特区已经42岁了,可要是按照年岁来打比方的话,我感觉深圳不像一个中年人,反而像一个年轻人,您说对吗?


第二、30年前的上海浦东
如今的上海有多棒,这个是不用吹了,而浦东又是上海的标志性区域,它在全世界都闪耀着自己的光芒。可是你们还记得30年前的浦东是什么样子吗?

在1990年以前,浦东还到处都是农田,当时的浦东100多万15岁以上人口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8年。中小学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同时达标的仅有7所,卫生机构只有50多所,没有1所三甲医院。回忆起来,那个时候的浦东对于上海人来说,也不过就是乡下。流传着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然而,正是在1990年的4月,浦东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改变。1990年的4月18日,中国宣布在上海成立浦东新区。30年后,上海已成为1000多家金融机构和300多家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所在地。浦东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24亿元增加到了2019年的1.27万亿元,这相当于中国GDP的1/8。尽管浦东的土地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1/8000,但他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也是上海现代化的缩影。
一个名叫浦东30年,从农田到金融先进的视频就被发布到了油管上面,立刻引起了很多老外的关注,来中国旅游和生活的老外,没有谁是没去过上海的。在他们心目中,很难想象,仅仅30年前的浦东居然跟现在有着天壤之别。中国的管理方式无疑是在中国创造了一种现象级的实用主义方式,中国在过去20年所取得的成就,在这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是闻所未闻的。“欢迎来到无可争议的时代和一个更美好的明天。在这个星球上,绝对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比中国办事更快,中国的发展是勤劳的中国人民一手缔造的。事实上,在70年代末,中国和印度的GDP几乎是一样的。此时此刻,中国的GDP几乎是印度的9倍”。
30年奋进拼搏,30年自强不息。从农田遍布到高楼林立,浦东,始终代表着改革开放的高度。30年敢为人先,30年勇闯新路。从GDP总量60亿到1万亿,浦东,始终代表着改革开放的深度。风起潮生,机遇又来。如今,上海正以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为契机,出台重要举措,开展全球推介。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也将持续形成发展热潮,在全市发挥好“增长极”和“发动机”的作用。
第三、20年前的苏州、义乌
苏州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新加波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自1994年开始启动开发以来,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也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06年跨国公司眼中的中国吸引力城市”评选中,苏州工业园区位居“开发区综合吸引力”20强之首。

如今,7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工业园区内投资了124个项目,全区投资上亿美元项目100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在IC、TFT-LCD、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
有一定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经济结构明显优化,连续3年新增科技与服务业项目超过制造业项目。
二十年来,义乌的变化特别大,从落后贫困的小县城到经济发达、全球闻名的国际商贸城。说起这些,作为义乌人都非常自豪!
义乌
“没有人能一次逛完义乌商贸城。”
2017年初秋一日晨曦,19辆义乌牌照的黑色奔驰、宝马纵队缓行,天窗里举出一溜牌子,“喜迎谢高华书记”。每辆车的引擎盖上,都贴着四个大字:“饮水思源”。

这幅景象已经持续了二十三年,从1995年义乌开始举办第一届小商品博览会,每年,谢高华都会回义乌,大批当地企业家驱车百里迎接。
37年前,谢高华短暂地担任了两年义乌县委书记,从那时开始,义乌地改变翻天覆地。富起来的义乌人,用这种方式,默默感谢这位勇于开拓、敢于担当的共产党人。
今天的义乌人均可支配收入
义乌精神是什么?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看似朴实,甚至普通,但义乌人就是凭着12个字拥抱了富裕生活。
中国内地哪座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去年是上海,上海2021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78027元。


第二名呢?不是北广深杭或者成都、苏州,而是浙江一个县级市义乌。
2021年人均收入十强县
义乌常住人口为185万,去年的GDP总量并不高,但是人均可支配收入高(2021年,义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468元),这个才是最具有含金量的,说明是“民富”,老百姓手里有钱这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今年2022很有可能的情况是:义乌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秒杀所有内地城市,包括北上广深杭苏成,勇夺冠军,至少上半年的数据是这样。

义乌是怎么做到的?
01 义乌人才和区位优势不突出义乌有个突出的标签:世界小商品之都。没错,在义乌的很多人都很忙,忙着发货。
2021年,义乌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3715.05亿元,全市拥有有证市场建筑面积611万平方米,市场经营户数8.58万户,市场从业人员数23万人,总成交额2172.1亿元,增长15.2%,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1866.8亿元。
也就是说每100名义乌人就有12名在各种小商品市场、批发市场上班,这还不包括那些在家做电商的。
义乌位于浙江中部,三面环山,义乌距离最近的海洋也有近200公里,很难说有什么地理优势。
义乌没有出名的985、211高校,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是当地最高级别的高校,这是一所公立的省属专科院校。
义乌最出名的人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和宋代名将宗泽,前者就是那首著名的《咏鹅》的作者。
按义乌这样的条件,放在江浙地区的县级市里面,并不突出。区位优势一般,高校资源少,人口总量低于200万,没有华为、腾讯、阿里或者字节这样的企业。
甚至改开四十年来,义乌一直都没有出现过特别大的公司,仅有的几家上市公司: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棒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华统肉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世宝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值也不大,最多的200多亿,少的只有20多亿。
就是这么一个大家都觉得没啥意思的,枯燥得只知道发货的县城,去年居然拿到了中国内地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亚军,今年可能是冠军,力压诸多网红城市,凭什么?
三个原因:第一,领导有担当;第二,站在了风口上;第三,足够专一,持续不断做大优势。
02 “义乌袁庚”敢于担责任义乌人也有过非常困难的时候。在改开之前,相当一部分义乌人是做鸡毛换糖的小商贩:鸡毛换糖是指在物资匮缺的年代,小商小贩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以红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
这有什么前途呢?抓到了还被说是搞投机倒把。
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领导们的思路活了,胆子大了,居然敢给鸡毛换糖的人发证了。
为了方便及规范鸡毛换糖从业人员的有序经营,1980年,义乌县工商部门尝试性颁发了一万多份“小百货敲糖换鸡毛什肥临时许可证”。当年12月,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给临近省市发了一份函,证明了“鸡毛换糖”的合法经营。
1982年,以谢高华为书记的义乌县委根据实际,提出要“解放思想”“搞活经济”,发挥小商品市场的优势。
请大家记住谢高华,他是可以和蛇口开拓者袁庚相提并论的人物,你可以把他看作是“义乌袁庚”。
义乌袁庚”。

▲谢高华(右)资料图片
谢先生已经于2019年逝世,生前曾荣获“全国商品交易市场终身贡献奖”。
更重要的是,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谢高华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
2019年9月,谢高华获得“最美奋斗者”荣誉。
在承认“鸡毛换糖”合法经营的同时,谢高华表了个态:“有错误有责任我负责,就算掉了乌纱帽我也不在乎”,结果当时的常委都愿意担责任,他们一致表态:“只要有利于人民的利益,我们集体决定就要集体负责”。
谢高华当时很感慨。
浙江官员就是这么务实,只要能让老百姓赚到钱,他们就要想办法,因为他们知道没钱是不行的。
拼着乌纱帽、铁饭碗、退休金不要了,也要为老百姓争取更多的赚钱的空间,义乌有这样敢于担当的书记,当然会发达。
袁庚也是一样的,明明可以退休了,可以各种敷衍推脱了,但是一把年纪了却四处招商,和外商套近乎,和个别官僚主义严重的部门拍桌子,为什么?因为有责任有担当,想让老百姓过好日子。
义乌人有了谢高华的支持,有了当时的一众常委的支持,率先占领了小商品市场的赛道,迎风飞扬。
这是义乌崛起的第一步。
03 义乌选对了赛道城市崛起,赛道一定要选对了。
义乌的小商品市场萌芽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彼时,各种商品短缺,尤其是和生活有关的各种小商品。满足这种需求,就能发财,大量满足这种需求,就可以发大财。
义乌站到了赛道上,从全国、全世界进货,然后发往全国、全世界。
义乌是因应时代需求的义乌,它通过万千批发商、亿万售货员,深入城市、小镇、乡村,满足了国人对生活物资的需要,后来,则是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义乌小商品
义乌不断成长,不断汇集资源、信息,使得义乌成为世界小商品之都。
义乌人发财与国运有关,过往的四十多年,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国拥有如下条件:人口红利巨大,房地产腾飞,消费力强劲,人们欲望升腾,每一个有活力的地方都会产生消费,只要有消费就可能触发义乌的营销网络。
男人用的雨伞、打火机,孩子的童车、奶瓶,女士的鞋子、口红……
义乌的小商品网络无处不在,日夜运转,它是时代的参与者,也是时代的记录者,更是时代的一部分。
义乌的故事,是中国人断代消费史的重要篇章。
城市与企业、个人一样,因势而起,必会成功。
04 义乌不断扩大核心优势义乌人很执着,一直在持续扩大自己的领先优势。一如仁怀人很清楚自己是“中国酒都”,所以一直在提高酒的首位度一样。
1982年9月5日,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悄然开业,总计摊位705个,当年成交额392万元,由此拉开了“兴商建市”的帷幕。
▲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
40年间,历经6代市场更迭、11次扩建,义乌小商品市场快速成长。
2021年,义乌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同比增长18.9%,达到了3715.1亿元。
同期,义乌市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达到92.9亿件,同比增长29.5%,超过上海和北京,仅次于广州。
义乌小商品市场还在全国快速复制,自1992年义乌在乌鲁木齐开设第一个分市场,目前全国已有150余家义乌小商品城分市场或有关的市场,它们成为一个庞大的信息沟通和货物转运渠道。
这是义乌在核心优势上的再扩张。
电商方面,义乌拥有电商专业村169个,占浙江省的9%。
2022年上半年,义乌全市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42.4亿件,与去年同期持平,快递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22亿元,同比增长11.3% 。
有了销售渠道,就有相应的工厂,义乌小商品制造已向个性化、精品化、品牌化发展,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技术、品牌、标准等综合性竞争,数字化的赋能也是日新月异。
义乌紧紧围绕核心优势做文章,在深度和广度上屡有建树,这就是义乌人的精明之处。
义乌人一方面重视发展电商、直播等新兴业态,大力发展针织等优势产业,一方面还打造培育了光电光伏、装备制造两大千亿产业集群。
核心优势不能丢,新的产业集群做增量,这样才是稳定增长。
义乌人不允许自己犯低级错误,要扩张,要增长,但最重要的是要有效、有利润的增长和扩张。
05 义乌人均收入可能破8万义乌人很谦虚,他们说义乌的增长是“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发展奇迹“,其实哪有什么“莫名其妙、无中生有”,义乌人专一又务实,一直在修筑自己的护城河。
义乌精神是什么?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
看似朴实,甚至普通,但义乌人就是凭着12个字拥抱了富裕生活。
义乌人今天手头有钱了。
2022年上半年,义乌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473元,同比增长2.8%。看这意思,今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能突破8万元大关。
这意味什么呢?上半年,上海的数据是38996元,北京是3.9万元,深圳是37731元,广州略低于深圳,杭州是38940元,苏州是36785元,成都是25337元……
至少在“半年报”中,义乌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越了所有的一线城市和全部大名鼎鼎的新一线城市。
义乌在这个数据中是王者,而这个数据和老百姓钱包的厚度关系最密切。
“藏富于民”的典型标杆就是义乌!
第四、今天的桂林

桂林是广西的一个地级市,地处湘桂走廊南端,广西东北部,陆地面积2.7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8万。2021年广西城市GDP排行
1、南宁市, 5120.94亿 ,增速 6.1%
2、柳州市, 3057.24亿 ,增速 2.0%
3、桂林市, 2311.06亿 ,增速 6.6%
4、玉林市, 2070.61亿 ,增速 9.9%
5、钦州市, 1647.83亿 ,增速 10.0%
6、百色市, 1568.71亿 ,增速 9.8%
7、北海市, 1504.43亿 ,增速 8.8%
8、贵港市, 1501.64亿 ,增速 6.5%
9、梧州市, 1369.37亿 ,增速 10.0%
10、河池市, 1041.97亿 ,增速 7.5%
11、崇左市, 989.09亿 ,增速 9.8%
12、贺州市, 909.21亿 ,增速 13.9%
13、来宾市, 832.88亿 ,增速 10.5%
14、防城港市, 815.88亿 ,增速 9.4%

桂林比亚迪整车制造
桂林经济水平虽然不高,但它是一座很有名气的城市,甚至比首府南宁的知名度还要高。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对外开放国际旅游城市,风景秀丽,有以漓江风光和喀斯特地貌为代表的景观,“桂林山水甲天下”众人皆知。

除了旅游业,桂林其它产业没有多大优势,过去旅游业是桂林最大的支柱产业,所以桂林应以旅游作为主要产业,做好“山水”大文章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大发展。
2021年提出要将桂林打造成“国际级旅游城市”,同时发展以轻工业全产业链为主要发展方向,这样桂林旅游加轻工业全产业链两条腿走路,会更稳,更快,更安全稳健发展。桂林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未来桂林经济发展不再中规中矩,会更进一步赶上柳州、南宁,桂林大动作不断,主要新增轻工业全产业链,有更大的宏伟目标与计划。
其实,今天的桂林已经初步具备一线城市的基本框架,

尤其是交通,有两江国际机场,市内有9个高铁站,占广西四分之一的高速公路,是东南,西南,中南重要的交通枢纽。有7条轻轨;
旅游,每年有1.38亿人次来桂林游玩;
产业链,截止2021年已经落户桂林的世界500强企业多达50多家,中国500强企业达100多家。如,华为,中兴,吉利,比亚迪,格力,荣事达…,江苏的苏州现在世界500强企业也不过77家。
大型配套,有万达广场3个,新城吾悦广场,花生唐购物中心,三级甲等医院2个,大润发,沃尔玛,有12所高校等等。
那么,当下的桂林,房地产值得投资吗?是价值洼地吗?
第五、未来的桂林

桂林价值洼地
未来10-20年的桂林会是怎样?首先会成为国际级旅游城市,其次是轻工业全产业链的规模化,系统化,成熟化;最后,就是GDP,人圴可支配收入会大幅度提高,不但是副省级别,更是广西乃至全国的一张名片。在亮哥看来,在15年左右,桂林的GDP可能进入全国20强,甚至更前。期待桂林的未来,值得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