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桂忠
近日,山东一家化工集团工会的一则“神规定”,如巨石投入舆论的湖面,激起千层浪——要求28岁至58岁的单身员工限期成家立业,否则便面临离职的命运。如此“逼婚” 奇招,荒诞不经,不仅是对员工婚姻自主权的公然践踏,更映照出企业管理理念的愚昧与落后。而在这一闹剧背后,结婚率持续走低的严峻现实,如阴霾笼罩,亟待破局之策。
2月12日,网友曝光的通知犹如一枚重磅炸弹。该集团以“勤劳善德,忠孝仁义”之名,堂而皇之地要求单身工友(28-58岁,含离异)限期组建家庭,美其名曰“为家庭生贵子,为国家育栋梁,为社会做贡献”。还制定了严苛的时间表:一季度内完不成写检讨,二季度内完不成接受考核,三季度内完不成直接离职。甚至将公司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设为督办考核单位,督办不力还要被重度不作为考核。如此步步紧逼,哪里是对员工的关怀,分明是将婚姻当作了职场的“绩效指标”。
企业此举,无疑是对法律尊严的挑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所确立的婚姻自由原则,如巍峨灯塔,照亮每一个人追求幸福的道路,任何组织或个人都无权僭越干涉。企业以解雇相威胁,强制员工结婚,这不是管理,而是霸权,不仅无法赢得员工的真心拥护,反而会让企业陷入舆论的漩涡,自毁形象。从管理的长远视角看,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只会挫伤员工的工作热情,破坏企业内部的和谐生态,最终让企业自食苦果。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结婚率持续下滑这一不争的事实。民政部数据犹如一记警钟: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相较2023年的768.2万对锐减157.4万对,下降幅度约20.5%,创下45年来的最低纪录。这一数据背后,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困局。
经济的重负压弯了年轻人迈向婚姻殿堂的腰杆。在这个物质喧嚣的时代,房子、车子、彩礼等如同沉重的枷锁,让许多年轻人在婚姻面前望而却步。农村地区的高额彩礼,更是成为家庭难以承受之重,“没有小100万娶不到媳妇”的无奈叹息,诉说着多少适婚青年的心酸。
人口结构的变迁,也在悄然改写着婚姻的版图。“00后” 作为低生育时代的产物,数量相对减少,进入婚姻市场的新鲜血液不足。同时,男女性别失衡与城乡人口结构失衡的双重困境,让婚姻的匹配变得愈发艰难。农村的“光棍村”与城市的“剩女群体”,犹如两极,难以交融。
而在文化的浪潮中,婚姻观念的变革更是深刻而迅猛。现代年轻人追求个性解放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晚婚、不婚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2020年中国平均初婚年龄推迟至28.67岁,比2010年足足晚了近四岁,这一数据的背后,是时代变迁下年轻人对婚姻的重新审视。
面对结婚率下滑的严峻挑战,企业的“逼婚”闹剧只是蚍蜉撼树,毫无作用。真正的破局之道,需要政府、社会与企业携手共进,形成合力。政府应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减轻家庭养育负担,同时整治高彩礼等不良风气,为婚姻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社会应弘扬积极的婚姻文化,传递婚姻的美好价值,让年轻人重新燃起对婚姻的向往;企业则应回归人文关怀,关注员工的个人发展,以人性化的管理赢得员工的信任与忠诚。
婚姻,是人生的温暖港湾,是社会的稳固基石。我们不能让结婚率的下滑成为社会发展的隐痛,更不能让企业“逼婚”闹剧成为时代的笑柄。唯有多方协作,营造宽松友好的婚姻环境,才能让年轻人在爱与责任的滋养下,勇敢地走进婚姻,拥抱幸福,让社会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二级调研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还好我没有工作不存在被开除
中国的缅北女受小视频的邪恶洗脑,不停的作,好的学不来,反而拜金及虚荣心爆棚,上年纪后成了孤家寡人,到时候趁自己还能走的时候自己走去殡仪馆就可以了,免得老死在自己家里几天后尸体发臭发霉后才被发现,这样就不好了,死了都影响到左邻右舍,让人脊背发凉,阴气森森!
无底线炒做
老板高招,生多些穷人买他的产品又可以赚大钱了?人口多,是:见一份工都几十个人去争得头破血流的。西方发达国家都是人口少社会福利多待遇高
只会更加激起逆反心理
提问:如果真因为这个原因被开除,能不能依法要求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