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理科生进上海工程大,毕业被“抢”,高学历不如好技术?

光洒诗篇 2025-03-26 17:45:24

说起来,现在的高考志愿填报,真是门玄学。好不容易熬过千军万马,分数线一划出来,又得为了那几分之差,在各个大学之间纠结。特别是那些一心想学理工科的,盯着北清复交卷生卷死,结果发现,就算进了,那压力也大到怀疑人生。

但同时,又有一种声音冒出来:非985、211不读,不然毕业就等于失业。这就有意思了,一方面是名校光环的诱惑,一方面又是就业市场的残酷现实。难道双非院校就真的没出路了吗?倒也未必。就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来说,这所学校在很多省份可能名不见经传,但在长三角的制造业圈子里,那可是响当当的。甚至有毕业生被企业“抢”着要的说法。这事儿听起来有点反常识,毕竟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学历就是敲门砖,双非院校的毕业生,先天就矮人一头。

但仔细想想,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上海什么地方?那是中国制造业的重镇,是各种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地。这些企业需要的是什么?是能动手、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而不是只会背公式、写论文的“学术型人才”。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恰恰就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说白了,就是把课堂搬进车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项目中成长。

学校和上汽、商飞、东方航空这些大企业都有深度合作,学生有机会参与智己L7的装配调试,甚至能参与C919的零部件设计。这种产教融合的模式,让学生在毕业前就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这才是企业真正看重的。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想想,现在很多名校的理工科专业,确实很厉害,但往往偏重理论研究,培养的是未来的科学家、教授。但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最终还是要走向工作岗位,成为一名普通的工程师。这时候,与其拿着高深的理论知识,却对实际操作一窍不通,还不如掌握扎实的实践技能,能够快速上手,解决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就完美无缺。相比于985、211高校,它的学术科研平台确实有差距,保研率也相对较低。

而且,学校的部分校区位于郊区,生活便利度可能稍逊一筹。但这些短板,并不能掩盖它在就业方面的优势。仅看2023年的就业数据,学校本科就业率高达96.2%,其中72%的毕业生进入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交通运输业。更关键的是,很多学生都是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直接被企业“预订”的。比如,上汽每年都会定向招聘200多名该校学生,东方航空也会提供“地勤工程师班”,毕业后直接分配到浦东机场。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的脱节。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体系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培训。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学生不够努力时,是否忽略了教育体系本身的结构性问题?是否应该反思,如何才能让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说到底,选择大学,不只是选择一个学历,更是选择一种人生。如果你是一个动手能力强、希望毕业即就业的理科生,并且对轨道交通、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有浓厚兴趣,那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或许是一个“高性价比”的选择。当然,最终的选择权还是在你手中。但至少,我们可以从这所学校的例子中看到,双非院校并非一无是处,关键在于能否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优势。而对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来说,也需要更加多元化、更加开放,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像那深夜十点的实验室,李明摘下眼镜,看到的不仅仅是示波器上的波形,更是一座城市,一个行业,无数个工程师的未来。而未来,不应该只有一条路。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