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时候,延安那边的审核小组给陈光做了个评估,说的是:“陈光啊,那可是咱们军队里数得上的军事好手。他一直以来都是忠心不变,对党、对阶级都是真心实意地学习,还特别擅长跟群众打交道,关系处得挺好。”
陈光拎着12杆枪,跟着朱老总一起干革命。他发誓说:“我跟那些土豪恶霸势不两立,就算哪天牺牲了,也得是在红军的队伍里头!”
长征那会儿,他总是冲在最前头,在打泸定桥和腊子口这些硬仗里,立下了大功,还有一回,他不顾自己安危,把101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陕北会合之后,陈光两次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接了林老总的班。
平型关大战那会儿,陈光带着队伍把板垣师团给一锅端了。后来调到山东,他又在水泊梁山那一带大显身手,把天皇的一个外甥逼得没法子,最后自个儿剖腹了结。陈光在八路军里那可是出了大名,连蒋介石都特地发电报表扬他,还赏了他三万大洋呢。
陈光是个当过兵的,有勇有谋,就是脾气大了点。
在“七大”那会儿,毛主席把陈光的名字从中央委员的名单里给删掉了。陈光一看,立马火了,猛地一拍桌子,大声质问:“我究竟哪儿做得不对,你要这样对我?”
为啥毛主席要把陈光的中央委员给撤了呢?之后,这事儿又咋演变的呢?
【“带资进组”,十二条枪闹革命】
那时候的情况下,陈光能捐出12把步枪,真的是挺不容易的。要知道,那时候赤卫队手里没啥像样的武器,大都是大刀、长矛、土制火枪啥的。能弄到这么多步枪,实属难得,对宜章起义的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新中国成立后,萧克将军是这样评价的。
陈光,他本来的名字是陈世椿,诞生在湖南宜章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打小儿,他就在那些地主坏蛋的压迫和欺负下生活。
北伐战争打响后,陈光瞅准时机,加入了农会组织。
1972年的时候,通过老家一个朋友的推荐,我正式成为了党的一员。
第二年,朱德和陈毅领着“八一”起义后剩下的千多号人,浩浩荡荡开到了宜昌。
陈光一听到消息,立马乐开了花,翻出了“马日事变”那会儿藏起来的12把长枪,拉起一支赤卫队,帮着红军在湘南搞起义。
陈光打小就在地里忙活,力气大得很。一到打仗,他总是第一个往前冲,冲在队伍的最前头。
1930年那会儿,蒋介石开始头一回攻打红军,陈光就已经是红四军一纵队第一支队里的副头儿了。而这个一纵队的正头儿,就是林老总。
在富田那场战斗中,一纵队的表现真是出色,他们把国民党那边的先头一个旅给干掉了。
但是,咱们纵队的那个指挥所啊,被敌人给团团围住了。
关键时刻,陈光带着队伍冲进了敌人的包围圈,他赶紧让纵队长和指挥的人马先撤出去。
最终,陈光受了伤,挂了彩。
事后,那个平时话不多的纵队长,隔三差五就往医院跑,每次去都一个劲儿地说,要给陈光记大功。
陈光这人,勇猛无畏,受伤这事儿对他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1930年,文家市那场激烈的战斗中,陈光又一次挂彩了,这已经是他的第三次受伤了。
敌人的子弹嗖的一声打中了陈光的右膝盖,死死地嵌在了骨头缝隙中。
要是换做普通人,恐怕早就疼得没法站直了。
但陈光是个例外,他咬着牙从担架上挣扎下来,一点点地挪到阵地上,就这么一直坚持到战斗打完。
慢慢地,陈光闯出了些名堂,连毛主席、周总理和朱老总都知道了他的故事。
“少共国际师”一成立,上头立马就决定让陈光来当师长,没有丝毫犹豫。
和陈光一起搭档,做政委的,是当时年仅17岁的开国上将萧华。
遵义会议结束后,红军接着踏上了长征的路途。
走到大渡河安顺场那个渡口,一看,哎,江水跟开了锅似的,一个劲儿地往前涌,把路都给挡死了。
对岸站着四川军阀的大批军队,严防死守;而后方,蒋介石的心腹部队正紧紧追赶,丝毫不放松。
中央红军现在处境很难,只有赶紧拿下泸定桥,才能保证大军顺利过大渡河,不会像当年的石达开那样全军覆没在这里。
陈光带着红二师四团,一口气狂奔了120公里,抢在前面,干出了一件军事上的大事——那就是飞快拿下泸定桥,这简直是个奇迹。
【骁勇战将与天皇外甥的碰撞】
“陈光,你先把林的工作临时接一下。”1938年3月2日一早,毛主席给陈光发了电报通知。
之前,八路军115师的领头人物,也就是师长,不小心被阎锡山的晋绥军给打伤了,后来只能去苏联养伤。这样一来,115师就没了主心骨。于是,毛主席就想到了当时担任115师343旅旅长的陈光。
结果,陈光又一次在关键时刻站了出来,接手了老上司林总的岗位。
一月份的时候,新年刚开始,东进支队就奔向了山东地界。1939年3月,陈光代理师长和罗荣桓政委,带着队伍一路往泰安西边去了。
115师就像一柄利剑,直戳敌人的要害。给泰安、济南还有津浦铁路中间的日本鬼子,带来了超大的威胁。
山东日军头头尾高龟藏火冒三丈,他从济南、泰安、兖州、汶上这些地方拉来了五千多兵马,还有一大堆汽车、坦克、迫击炮,浩浩荡荡开进了我们的泰西根据地,想要找到115师的主力部队,跟我们来一场硬碰硬的较量。
现在,陈光手头能用的兵也就3000多人,明显的人少打不过人多。另外,罗荣桓去东汶支队视察工作了,没在师部里。
所以,带领大家打仗的责任,全都压在了陈光一个人的肩上。
陈光带着队伍撤了,他们撤退到了陆房那块地方。
然而,陆房这个地方其实是个小盆地,四周被高耸的山峦和茂密的树林包围着,面积也就十来里地那么大。
115师的3000多战士被挤在这个小地方,情况特别紧急。只要敌人攻进来一点点,他们可能就得全体牺牲。
陈光直接跟各团团长说了:“你们得看好师部和区党委,守住自己的地盘,等机会到了就往外冲。”
打完那场硬仗,115师居然反败为胜,干掉了日军那边包括联队长植田大佐在内的1200多人,而我们这边也牺牲了360位战士。
但是呢,陈光做事情没跟上面打招呼,自己就先动手干了,这种“做了再说”的做法,确实招来了不少议论。
政委罗荣桓跟中层干部们掏心窝子地说:“咱们师长心情有点低落,你们得多给他打打气。在敌后这乱糟糟的环境里,有时候被动应战也是在所难免的。再说了,陆房战斗咱们可是赢了,给敌人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呢!”
没错,115师的勇士们跟日军拼死战斗到底的那股劲儿,真的挺鼓舞人心的。
蒋介石给朱老总发了电报,说“真是让人欣慰”。
以前,蒋介石并不认可八路军在山东的身份和地位。
这封表彰信,等于是间接承认了山东那片抗日的地方,算是意外之喜。
1939年8月1号那天,陈光正在营地里头,和大家一起搞“八一”庆祝的军民大聚会呢。
他猛地收到消息,说有一队日本兵正从汶上那边,通过靳口朝梁山方向开拔。
陈光赶紧让侦察兵去摸清楚那帮敌人的情况,一问之下,情况可不简单,对面来的竟然是日军第32兵团,带头的指挥官叫长田敏江,而且他还是天皇的亲戚呢。
长田敏江被日本天皇派到前线,目的就是想让他历练一下。出发打仗前,天皇还特地召见了他。
长田敏江自认为是“贵族后裔”,行为嚣张,一到中国,就把国民党的一个师给打败了。
长田敏江的部队,主要守着津浦铁路这块地儿。所以,他们特别瞧不上陈光的115师,把人家当成了大麻烦。
“快把它吃了!”陈光直接对罗荣桓吩咐道。
陆房战斗结束后,陈光心里一直窝着火,老想着给那些牺牲的兄弟报仇。
罗荣桓仔细琢磨了敌我双方的状况后,点头支持了陈光的方案。
梁山那仗,打得真是漂亮,干掉了敌人300多个,还抓了13个日本鬼子。我们缴到了两门野战炮、一门九二步兵炮、三个掷弹筒、12挺轻重机枪,步枪也有200多支。
长田敏江这个曾经的强势人物,最终选择了自我了断,他剖腹自杀了,也有说法称他是被打死的。
梁山那一仗打赢了,这事儿在鲁西地区引起了轰动,整个山东也都传遍了。
没过多久,中央军委就传来了祝贺的消息,对参战的部队大加赞赏。蒋介石那边呢,也发了个表彰的电报过来,并且还慷慨地送来了3万元,说是给大家的辛苦费。
【“七大”后的羞愧告白】
1941年那会儿,日本鬼子对咱们山东的抗日根据地逼得更紧了,搞起了大规模的“扫荡”。为了让咱们的“反扫荡”行动能够顺顺当当,中央做了个决定,要解决山东部队指挥不统一的问题。
在齐鲁大地上,谁来领导抗日革命队伍呢?毛主席心里琢磨着,觉得有四个人挺合适:陈光、朱瑞、罗荣桓,还有黎玉。
陈光是个打仗的老手,勇猛果敢,打起仗来有一套。不过,他在处理群众工作上不太在行,有时候不太愿意听别人的建议。
说起来,罗荣桓是从政工工作起家的,他性格沉稳,经验丰富。自打抗战那会儿起,一场场战斗下来,他的军事指挥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毛主席跟朱老总、杨勇他们多次商量后,决定让罗荣桓来带头,负责山东那边的抗日队伍。
1943年3月份12号那天,山东军区就算正式建起来了,罗荣桓不光是司令,还是政委,另外他还管着115师,当师长还代理政委呢。
说到陈光,他接到命令,要从前线调走,去延安参与“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走之前,陈光跟战友们交代说:“我呢,要去延安进修了。这几年的经历已经证明,罗荣桓同志的做法是对的。以后啊,你们在他的带领下,得好好相处,把工作干漂亮。”
到了延安,毛主席没多久就连着三次跟陈光见了面,这足以看出他对陈光有多看重。
1944年,中央党校在一份关于陈光同志的总结里提到,打从陈光同志从农民起家,带着大家打游击战那会儿起,到现在,他已经是我党里数一数二的军事大将了。这一路走来,看得出他始终对党忠心不二,为了党和阶级的事业,他勤勤恳恳地学习,跟群众走得近,联系紧,这些好品质一直都在。
1945年的时候,就在党要在延安开那个七大会议之前,陈光被挑中去做“代表资格审核委员会”的成员了。
陈光这人说话直来直去,在挑选代表的事情上,他大胆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意见,结果没想到,这一下子就闹出了乱子。
后来,有人直接给毛主席写了封信,说是要“告陈光一状”。
本来,陈光是板上钉钉要被选为中央委员的,但在七大开会那会儿,毛主席却把他的名字从中央委员名单里给删掉了。
陈光心里憋屈得慌,直接找毛主席问,我哪做得不对让你不满意了。
毛主席挥了挥手,让陈光先坐下,说有问题等会儿再单独聊聊。
说实话,陈光可是从井冈山那时候起就一直跟着毛主席的老同志,毛主席对他知根知底。
毛主席一直坚信陈光是冤枉的,对那些告状的话根本不信。
不过,考虑到整体情况,毛主席也只能采取那样的措施。
会议结束后,毛主席特地给陈光写了封信,信里这样说道:“我明白你的想法。有些看法你是对的。在山东那边,你走的路线没问题。‘七大’得开成一个既团结又胜利的大会,我相信你能专心把这次大会开好。有不同看法的话,等会议结束后再聊。”
陈光一下子想通了,心里的疙瘩瞬间就没了。
这封信,他时刻都带在身上,小心保存着。
快不行的时候,陈光一直念叨:“毛主席他懂我,也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