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产业实际上是一个需要全球分工合作的产业,例如日本在光刻胶、光学薄膜等半导体材料领域上技术领先, 大阪有机化学、信越化学等企业也凭此获取了丰厚的利润。荷兰则在光刻机设备领域拥有全球最为领先的ASML和芯片厂商飞利浦,也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获取了自己的位置。意法半导体、恩智浦等欧洲芯片制造企业则在模拟芯片、微控制芯片等领域占据优势地位。美国的英特尔、高通、AMD、英伟达等企业拥有全球领先的先进制程芯片。而中国则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芯片需求市场。
在过去几十年间,这条芯片产业链上的企业各司其职,共同分享了全球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但分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国产科技的进步,也迫切需要从产业链下游向产业链上游进军,试图从全球芯片产业中分得更多的蛋糕。
从芯片产量可以看到,最初国产半导体的占比仅为零,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终于上升到了15%。相反美国半导体产量则从37%下降到12%,欧洲从35%下降到9%。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在重塑秩序和规则。
凭借强大的基建能力以及完善的设施和人才培育机制,国产芯片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也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之下,美国联合日本、荷兰共同推出了芯片三方协议,试图延缓国产芯片的发展。
为什么是日本和荷兰呢?日本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材料生产国,全球半导体制造产业都离不开日本提供的材料。荷兰则是领先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ASML生产的EUV光刻机是所有先进制程芯片都必不可少的设备。
因此联合日本和荷兰,就相当于堵住了国内芯片产业向高端发展的路径。这也就保住了高通、英特尔、英伟达这些芯片制造厂商的利益。
英特尔等美企的利益被保住了,但是其他日、荷企业毫无疑问则成为了牺牲品。这些日荷企业实际上并不关心哪个国家能够主导将来的先进芯片制程,他们只要能够销售出去自己的半导体材料、半导体设备来获取利润并投入研发中去就是最大的期望。但如今这个期望却因为美方的一己之私化为乌有。
因此反对芯片三方协议的声音也开始出现。先是英国的25家半导体企业表达了不满,认为这会导致自己的利益受损,要求英国参照美国提供的520亿美元补助同样进行补贴,否则不排除将芯片生产线迁移到其他国家。
其后日、荷企业同样发声,据日本时报报道,多家日、荷企业表态跟随美国参与芯片三方协议的行为将重创当地的半导体产业(Following U.S. on China chip export curbs would hit Japan's industry hard),因此它们也十分不赞同芯片三方协议。
其实芯片产业本来应该是一个可以取得双赢的产业,但是美国却想一直把持着高端领域来赚取超额利润。当华为这样的中国企业崛起之后,不是想着如何通过研发重新夺回优势,反而试图通过这种芯片协议的方式来打压国产芯片的发展,这实际上已经是一种破坏商业规则的行为。
试想今天可以通过芯片三方打压华为以及中国芯片产业,那么明天就能将这一套运用在任何一家企业上。实际上从历史来看,美国已经不是第一次使用这种“盘外招”来对付能够威胁到自己地位的企业了。
昔日的日本东芝、法国阿尔斯通都曾经是猎物。遭到打击的日本半导体产业也从全球第一快速衰落,最终一蹶不振。这也是为什么当前出现了50多家企业反对芯片三方协议的原因。
试想听话的企业最终却无法获得好的结果,甚至最终衰落甚至被蚕食,只要企业的CEO还有一定的智慧都是不愿意接受的。如今是50家企业站出来反对,但随着影响的扩大,将来还会有60家、70家乃至于更多的企业表明自己的态度。
毕竟芯片三方协议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日荷作为参与者有什么利益可言?对于高通、英特尔来说通过限制高端芯片站稳了市场,但是对于ASML、尼康、佳能等企业来说则是白白丢失掉客户。这也是为何当地企业表态加入芯片三方协议将重创本地半导体产业的原因。毕竟阿尔斯通和东芝等企业的遭遇还历历在目,没有谁想成为下一个阿尔斯通。
兔子应该助力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