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戏班子里的"钢铁嗓子"
1946年,16岁的郭兰英顶着戏曲头面闯进华北联大文工团,把《白毛女》里的喜儿演得比太行山石头还硬。战友们掐着秒表等她破音,结果她愣是唱完三段高腔脸不红气不喘,直接抱走"华北联大文艺汇演一等奖"。
最绝的是1956年《上甘岭》录音棚,她对着话筒深呼吸三次,第一句"一条大河波浪宽"直接掀翻调音台。制作人举着耳麦大喊:"收着点!这是录音棚不是黄河壶口瀑布!" 她回嘴:"不把声带甩到黄土高原,怎么对得起志愿军?"
二、战火中的"民歌炮弹"
朝鲜战场战壕里,美军听着《我的祖国》直挠头。他们搞不懂,中国士兵怎么越听越精神?郭兰英的唱腔里带着山西老陈醋的酸劲,把"这是美丽的祖国"唱得跟炮弹一样有威力。据说范弗里特将军听完连夜调兵,结果还是被志愿军打得满地找牙。
《南泥湾》就更绝了,她唱"花篮的花儿香"时,尾音颤得跟纺车似的,把陕北民歌的韵味纺进全国观众耳朵里。周总理听完亲自点名:"这首《南泥湾》,得放进《东方红》!"
三、红丝带里的"人间教科书"
1963年民族声乐独唱会上,郭兰英穿着蓝布衫唱《绣金匾》,把周总理唱得直抹眼泪。记者问她:"怎么唱出这么深的感情?" 她甩着辫子笑:"感情是种在地里的,不是飘在天上的。"
最狠的是她教徒弟,不教发声先教种地,让学员们扛着锄头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结果个个唱得比信天游还野。她说:"歌声里的黄土味,得用汗水腌出来。"
四、郭式唱腔避坑指南
高音不是吼出来的:她唱《我的祖国》时,喉头位置稳得像太行山,新手别学,容易唱成"我的祖~国~(破音)"。
气声要带着炊烟味:她唱《人说山西好风光》时,气息控制得像烧柴火,每个换气口都能看见炊烟袅袅。千万别学成漏气皮球,否则听众会以为你在模仿哮喘病人。
咬字暗器:注意她唱"祖国"的"祖"字,舌尖弹得比跳蚤还快,这是跟晋剧大师偷师的绝活。
五、尾声:永远年轻的红丝带
去年平遥古城,93岁的郭兰英戴着老花镜突然登台,对着万名观众唱《妇女自由歌》,尾音颤得城楼瓦片直响。唱完转身就走,留下一句:"自由不是唱出来的,是活出来的。"
别问大师何时退休,她连养老计划都想好了:在黄河边开间茶摊,天天对着浪花唱《信天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