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年来,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知越来越深入,不但认识了物质的原子属性,而且对原子的结构越来越了如指掌。特别是在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提出以后,科学家们意识到原子核内部“蕴藏”着巨大能量,据此逐渐发展出利用核裂变释放大量能量提高发电效率的相关技术,目前人类正在通过更加深入地研究,努力去攻克可控核聚变的“瓶颈”。
然而,正是看到了原子核中的巨大能量,这一激发原子核巨大能量释放的科学原理,也被运用到核武器的研制上。无论是原子弹、氢弹还是当量较低的普通核武器,都会在爆炸的同时,释放出巨大的热量、冲击波以及多种放射性物质,对打击目标造成巨大的、持续性的破坏。
尤其是这些核武器所释放的放射性物质,不但能在爆炸的时候向外急速扩散,造成大量生物的直接死亡或者基因突变,而且不同的放射性物质半衰期不同,在自然环境中残留的时间也有长有短,无论是受影响区域内的土壤、地下水、空气,还是生物体内都会长时间富集这些物质,伴随着这些物质的持续性衰变,对机体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在历史上,以美国、前苏联(俄罗斯)为首的大国,为了凸显自己的综合实力,在核武器的研发上着实下了很大的功夫。为了验证研制出来的核武器威力,相应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核爆试验。比如,在乌拉尔山脉在北部延伸的新地岛,前苏联开展了200多次、俄罗斯开展了100多次核试验,在进行核爆试验的区域,由于非常靠近北极区域,人口和生物都非常稀少,因此,除了部分放射性物质随着大气环流飘散而稀释外,并没有产生特别严重的影响。
但是,美国在历史上所进行的很多核试验,都是在中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附近开展的。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46年到1958年之间,马绍尔群岛区域就遭受了多达60多次的美国核试验,而且一些还是当量非常大的核弹。美国进行核试验的地方虽然是海洋区域,但是附近有较多、较大的岛屿,上面也生活着较多的人口,这些核试验给群岛内的原住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马绍尔群岛的地理位置,属于中太平洋区域,总共由29个环礁岛群和5个面积较小的岛屿所构成,总的岛屿数量在1200多个,这些岛屿分布在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上,其中大部分人都居住在首都所在的拉塔克列岛和夸贾林岛上。
1944-1983年间,马绍尔群岛被美国接管,在接管后的前10年时间里,美国在群岛附近海域实施了数十次的核爆试验,爆炸的总能量相当于7000颗广岛原子弹的总当量。
在这些核试经验持续进行的10多年间,群岛内当地的一些居民癌症的发生率多出了一倍以上,受到核辐射的严重影响,美国不得不将受影响最严重的四个环礁(比基尼、埃内威塔克、朗格拉普和乌蒂里克)上的居民,重新进行了安置。截至目前,一些被疏散和安置的难民,等待了几十年,还不能回到原来的家乡。
影响他们回家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美国以前在群岛内部的一个火山口上,建造了名为RunitDome的核废料场,里面的废料总量达7万多立方米。由于全球海平面的持续上升,该核废料场的结构完整性受到威胁,核废料泄漏的隐患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很多岛屿的辐射值仍然超标。放射性物质都有一定的半衰期,短的几秒,长的可以数千年。科学家们近年来在监测岛屿内的背景伽马射线辐射、土壤中钚放射性同位素时,发现仍然超过标准值2倍以上。尽管沉积物中这种放射性同位素的存在,并不能完全转化为土壤或食物中的污染,但这一发现,确实表明了在核爆发生较长时间后,那些放射性物质对生态系统和人类造成危险依然很大。
这些危险因素,如果仅靠自然环境的“净化”,所需要的时间将会很漫长。比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虽然过去了30多年,但周围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浓度依然很高,如果遇到森林火灾,那些沉降在地球的放射性物质,会被重新释放到空气中。
因此,很多科学家呼吁,作为马绍尔群岛核辐射的“始作俑者”-美国,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比如开展全面的、持续性的调查评估、研究和实施有利于放射性物质清除的技术方法、加大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等等,来清除这些危险因素,将影响降到最低水平,为那些依然漂泊在外的马绍尔原著居民、现在已经是耄耋老人以及他们的后代,尽快看到归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