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行诀伊尹六合方的简单加减变化及其在伤寒杂病中的运用01

炎黄国医吴越 2025-01-17 08:29:59
辅行诀伊尹六合方的简单加减变化及其在伤寒杂病中的运用01:小阳旦汤(桂枝汤)的加味方——葛根汤

小阳旦汤(桂枝汤)的加味方:桂枝加葛根汤

原文: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疑是错填)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三两(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喝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注解:

本条是完整的桂枝汤证,加上“项背强几几”,所以加用葛根。如果跟31条文“葛根汤”证比较,那么,这条与后面的31条是重复的。后面这一条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身重或酸痛,是肌肉的反应。“强几几”,是僵直不灵活的反应,是筋的反应,项背部、脖子这一片里面全是筋,这是人体运动的枢纽,所以容易“强几几”。筋的常见病理反应还有身子僵硬不能转侧、抽筋等。颈椎病和腰椎病,很多不是骨头的问题,是因为维系骨头的筋出了问题,才引起骨头的问题。筋出了问题,骨头就要增生寻求支撑,于是变形,长骨刺。而筋的问题则是精血虚而失去滋养的问题。

伤寒的时候,寒气很容易凝结在颈项部,因为这里是太阳经从身走上头的关键位置,风府、风池等穴也集中在这里,最容易感受风寒。颈项伤寒后,精血运行受限,里面的筋就失去了滋养,于是就发生这种项背“强几几”的现象。

这种情况下就要用到一味药:葛根。医书中多讲:葛根能升阳明清气。我的理解是,葛根能升阳明清气,并能引阳气走到太阳经,通过阳气能引津液上行,特别是能到达颈项部。葛根治颈椎痛临床常用,很有效,要重用,可开到60克,因为葛根药力很轻,本来是食品,葛根粉可当早餐。

“汗出恶风”是桂枝汤证,应该就是桂枝汤加葛根,不应该有麻黄。

附张锡纯论:

伤寒之传经,自太阳而阳明,然二经之病恒互相连带,不能划然分为两界也。是以太阳之病有兼阳明者,此乃太阳入阳明之渐也,桂枝加葛根汤所主之病是也。

太阳主皮毛,阳明主肌肉,人身之筋络于肌肉之中,为其热在肌肉,筋被热铄有拘挛之意,有似短羽之鸟,伸颈难于飞举之状,故以强几几者状之也。至葛根性善醒酒(葛花尤良,古有葛花醒酲汤),其凉而能散可知。且其能鼓胃中津液上潮以止消渴,若用以治阳明之病,是借阳明府中之气化,以逐阳明在经之邪也,是以其奏效自易也。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

原文: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 四两 麻黄 三两(去节) 桂枝 二两(去皮) 生姜 三两(切) 甘草 二两(炙) 芍药 二两 大枣 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注解:

张仲景将葛根汤放在太阳病中篇的第一条。这是太阳病的另一种亚型的开始。

“项背强几几”,已讲解过了。

“恶风”是太阳中风证的一个症状,所以还需要用桂枝汤。

“无汗”是太阳伤寒麻黄汤证的一个症状,也是区别于太阳中风证的一个关键症状,所以,这里要用到麻黄。

葛根汤,实质上就是桂枝汤加麻黄和葛根。

附张锡纯论:

桂枝加葛根汤是治太阳兼阳明之有汗者。至太阳兼阳明之无汗者,《伤寒论》又另有治法,其方即葛根汤。

陈古愚曰∶桂枝加葛根汤与此汤,俱治太阳经之病,太阳之经在背,经云∶“邪入于俞,腰脊乃强。”师于二方皆云治项背几几 ,几几者,小鸟羽短,欲飞不能飞,而伸颈之象也。但前方治汗出,是邪从肌腠而入,故主桂枝;此方治无汗,是邪从肤表而入,故主麻黄。然邪既入,肌腠亦病,方中取桂枝汤全方加葛根、麻黄,亦肌表两解之治,与桂枝二麻黄一汤同意而用却不同,微乎微乎!

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葛根汤

原文: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注解:

太阳病再加上腹泻,可以用葛根汤来治。葛根能升阳明清气,将胃肠里的津液升上去,竭下利之本源,帮助止泻。

金匮:葛根汤治刚痉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葛根加半夏汤

原文: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 四两 麻黄 三两(去节) 甘草 二两(炙) 芍药 二两 桂枝 二两(去皮) 生姜 二两(切) 半夏 半升(洗) 大枣 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半夏半升约65克,这应是生鲜的,所以说要洗。)

注解:

这一条是接上一条来讲的,不下利,但是呕。呕是胃的问题,属于阳明。

有呕加半夏,半夏在经方里是最常用的药之一。半夏的名字,是夏天过了一半,也就是夏天到了中点,这是“热盛而衰”的转折点,所以半夏能引热下行,能治热逆的呕吐。半夏引热下行,就是常说的“降逆”。同时,半夏引热下行,还能从喉咙、口腔开始往下消阴痰浊饮。历来说半夏的作用是化痰散结,降逆止呕,其实质是这样。

有一个中医学者讲:半夏可以治失眠。失眠无非是阳在上,晚上阳不入阴,降不下来。

张锡纯说过,现在药房的半夏几乎是无效的,用了会耽误事,因为都是用明矾石灰水反复煮过加工过的,不但不能止呕,反而会引起呕吐。《伤寒论》里用半夏注明一个“洗”字,可见用的是生半夏。张锡纯用生半夏,只用开水浸一下晒干就入汤剂直接煎煮。他说如果用药店里的半夏,必须先泡净其中的矾味才能用。《伤寒论》里用半夏论升,据考证,汉代的1升半夏约等于130克,这个方子里半升就是65克,考虑到当时可能是生药材,剂量可以酌情再打折。半夏这个药力量很轻,所以要重用。但现在病人都听说了半夏有毒,所以很害怕重用半夏,这就导致治病慢。

炎黄学者民族医生吴越

2024年12月29日

郑重提示:文中如出现医疗处方,请勿轻易使用,需求医诊治。

中医博大精深,本文只是发表了笔者感悟的一点点所知所见而已。一篇短文,也不可能表达所有的思想,还需联系笔者的其他文章和著作来理解。文章多是在理论层面展开论述,但不等于笔者只崇尚空谈而不重实践,希望读者诸君理解,在其它合适的场合我们可以探讨各种医学实践问题。

经方是中医的核心,而学习中医经方,从伊尹经方开始着手则最为容易!想要学习更多更深的中医知识,特别是想深入学习伊尹经方与张仲景经方的朋友,请关注笔者的其他著作、文章和课程。

炎黄学者民族医生-吴越心愿:提炼中医理论,完善经方体系!为想学中医又不得其门而入者提供一个完整的中医学习阶梯,为学医多年而不能突破尚有很多疑问难解者提供系统明析的透彻解惑,为从医多年而自感不能再提升难以应对疑难痼疾者提供以医入道的升华指引。愿中医弘扬世界,广济众生!

附1:炎黄国医著作总目录

第一系列:“炎黄国医”经方破解系列著作(逻辑严密,阶梯递进,须按顺序学习):

C1、《“伊尹经方体系”课程讲义(汇编)》(对《伤寒论》之前的经方起源的准确破解)——有配套讲解视频:“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

C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如同数学规律般明晰)——有配套讲解视频:“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

C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续)》(继续运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其它药方,至此,伤寒论113方与金匮要略262方全部破解完毕)

C4、《从经方中归纳用药规律》(从伊尹经方体系和仲景经方体系中,归纳出100多种中药的用药规律)

C5、《从经方中归纳用药规律(续集)》(加深讲解伊尹经方体系和仲景经方体系的经典用药,另外非经典用药100多种加以讲解)

第二系列:略

第三系列:略

附2:炎黄国医课程体系

第一类:经方课程

一、《分类讲病(经方体验)》

二、《经方易用(经方入门)》

三、《经方直用(经方晋阶)》

四、《经方逻辑(经方研修)》——特别系列:经方体系底层逻辑

第一部分、《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共五单元)

第二部分、《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共十一单元)

五、其它经方课程

第二类:针灸课程:略

第三类:特别课程:略

第四类:普及课程(公益免费):略

……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