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联储正式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由0.75%-1.00%上调75个基点至1.50%-1.75%,符合市场预期。75个基点的加息也是美联储自1994年11月以来的最大单次加息幅度。同时,美联储的行动还有继续减持美国国债,执行上个月发布的缩减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的计划。美联储在决议中声明,坚定地致力于将通胀率恢复至2%的目标。这样的结果是意料之中的,只是美联储的表现也着实被动,看不到一点主动的决心。当年害怕划伤手指,如今被迫 “断指求生”,美联储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了吗?
美联储最近仅用了三次会议,就把利率加到了1.5%,是新冠疫情之前的水平。根据市场的预期,下个月的美联储会议后,起码还会再加75个基点。照这个趋势下去,美联储今年很可能加到3%以上。要知道,以往一年要是能加个1%就很大了。
比如2018年美联储加息总共就加了四次,每次都是25个基点,全年下来也只有1%。而今年还没过半,就已经到了这程度,足可见眼下的形势严峻。此刻的美联储就像是在钢丝上奔跑,既得小心翼翼又要争分夺秒,一失足就是千古恨。
况且,很多政府官员和经济学者也都看出来了,美联储加息是为了抑制通胀,但是这回的通胀是诸多因素叠加造成的后果,仅靠美联储的加息,恐怕并不能立竿见影。要是去年的通胀情况还有得说,原因无非是两年前印钞注水太多。但是今年的俄乌冲突、全球供应链紊乱等因素是以往不曾有的。加息或许能平衡通胀问题的货币因素,但是难道还指望它能解决俄乌冲突和全球供应链紊乱的问题吗?
应该说,美联储这几次加息本质上对解决问题的帮助有限,然而美国政府各方都把锅甩给了美联储,美联储还能怎么办呢?美联储强调不要低估它遏制通胀的决心,但这个决心也并非它自愿的,是被政府和市场逼得赶鸭子上架,所以才看到美联储被敲一次才走一步,犹豫中充满了焦虑。如此不要命加息也无非是做个样子、给个交代,让美国社会看到美联储有在努力罢了,虽然现实是光美联储努力有什么用?
反过来说,也亏得美联储还在努力,否则按照当前的国际形势,美国的通胀率极有可能奔着20%而去,不仅会对美国经济民生造成巨大伤害,美元的信用还会轰然瓦解,重演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那一幕。
其实从两年前,美联储决定无限印钞开始,就应该想到会有今天的局面,最终面临“救美元”还是“救美股”的两难抉择。美元是维持美国金融霸权的根基,而美股承载了美国民众一半的财富,所以美联储不得不选择了“救美元”。因为一加息,股市崩盘,经济衰退,政客会骂,股民和民众也会跟着骂,所以加息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
比如2018年的时候,时任总统特朗普就时常炮轰美联储。每次一加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肯定要被特朗普骂得体无完肤,还一度面临被炒鱿鱼。如今却截然相反,拜登政府把抑制通胀作为头等大事,简直是求着美联储赶紧加息。
眼下美联储上顶着经济和市场上的巨大压力,实际上也算是美联储为自己此前的不作为咎由自取,此话怎讲呢?民众不了解,但美联储不会不清楚经济周期和货币周期这一回事。也就是说在早些时候,美联储本有更好的机会让美国的周期重回正轨。只是美联储没这么做,为什么?因为这个过程要面临经济衰退的阵痛,还要冒着戳破美股泡沫、引爆美国债务危机的风险。
在2018年这样通胀并不严重的时期,美联储要是肯狠下心来,付出的代价还算能接受。然而面对舆论的批评和愤怒的民意,美联储还是退缩了,但是该来的总是要来。如果说当年的代价无非是划伤手指,美联储怕了;那现在的代价就是得断掉一指,后悔也没用了,断指还未必能求得生。正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既然美联储当年不愿替人民负重前行,今天亡羊补牢的局面又怪得了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