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院士被誉为“学术巅峰”的象征。这些学术领军人物不仅代表着各学科领域的最高学术造诣,更在高等教育生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或可作为战略科学家,牵头制定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或可作为学科建设的总设计师,规划学科发展方向;也可作为学术传承者,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近期,华南理工大学召开了最新的招生线下宣讲会,会上透露了该校2025年的招生政策情况,6大改革措施从专业分组、大类分流、转专业,到建设创新学院、推免不限、修读自由,都是对2025届考生的诚意承诺。其中,对考生和家长最具吸引力的便是“院士特色班”的开设。
所谓“院士特色班”,简单说就是由院士担任班主任的班级。
根据华工官网数据,该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院士4人,共计14位院士,他们主要集中在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建筑学、化学工程等优势学科领域。因此该校招生计划中最新开设的4个“院士特色班”,分别为瞿金平院士领衔的机械类(院士特色班);马於光院士、韩恩厚院士领衔的材料类(院士特色班);何镜堂院士、吴硕贤院士领衔的建筑类(院士特色班);唐洪武院士领衔的智能建造(院士特色班),班级特色与学校传统学科优势一一对应。
这里小编要提醒一点,院士担任班主任,而不是“形象大使”,这也就意味着,华工已经撕掉“本科生不配科研”的标签,让院士团队直接参与到本科生的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学生提供高端学术指导和支持,从而让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接触科技前沿。
同时,这4个院士特色班可不是简单的本科教育,而是本硕博衔接培养,单独为每一位学生定制培养方案。从本质上来说,这就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次系统性优化,它通过打通本、硕、博阶段的知识壁垒,让学生从本科起就能在院士团队指导下接触前沿课题,避免了传统路径中因升学断层导致的重复性消耗。
这就相当于多数同龄人还在为考研应试焦灼时,而华工院士特色班的学生已用省下的2-3年时间完成核心论文发表或关键技术攻关。更关键的是,该模式重构了科研人才的成长逻辑——不再让考试能力主导发展节奏,而是以学术潜力为核心,使真正有科研禀赋的年轻人能突破传统路径的局限性,在科研路上“一路开挂。
此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华工院士特色班的培养是不限制保研的。据该校线下招生宣讲会的介绍,其院士特色班拥有50%~80%的高保研率,且保研不再受任何限制,除了本校,学生还可申请更高层次的985院校。这不仅打破了传统保研的“内卷”桎梏,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凭借学术积累冲击清北、MIT等更高层次院校,实现“学术跃迁”。
简单来说,如果考生能进入院士特色班,将会享受世界顶尖高校的教学资源、行业领军企业的实践资源、国家工程实验室和院士双双坐镇的科研资源……上述无论哪一条,单拎出来都是“炸裂般”的存在,华工却将其全部汇聚在一个班级,直接拔高起跑线,未来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更何况,华南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本身就极具就业优势,非常值得考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