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源换安全”到“餐桌上的交易”
2025年2月27日,乌克兰政府批准了与美国的矿产框架协议,这份被外界称为“现代版卖国条约”的文件,要求乌克兰将未来矿产资源开发收益的50%投入美乌共管的重建基金,而美国仅以“金融工具”等模糊形式注资。尽管协议强调“资源归属乌克兰”,但美方通过基金控股权的模糊条款(如“最大法律允许财务权益”),已悄然将乌克兰战略命脉攥于掌心。
值得玩味的是,泽连斯基政府曾试图在协议中加入“安全保障”条款,最终仅换来第10条中“美国支持乌克兰努力”的空洞承诺。中国学者陈宇一针见血指出,这份协议本质是“美方借俄乌冲突局势,从经济层面掌控乌克兰、夺取其矿产资源的手段”。而特朗普的“拿回我们的钱”宣言,更将美国对乌援助包装成投资回报,彻底撕下“盟友互助”的伪装。
白宫“菜市场式谈判”震惊世界
2月28日的签约仪式演变成载入外交史的闹剧。特朗普在记者会上四度爆发,直斥泽连斯基“用第三次世界大战做赌注”“没美国支持早该投降”。现场视频显示,美国总统甚至搬出与普京的“私人关系”威胁:“俄罗斯会撕毁拜登的协议,但不会撕毁我的!”这场持续4分钟的公开争吵,最终以泽连斯基愤然离场、协议流产告终,原定的晚宴和记者会悉数取消。
俄罗斯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嘲讽道:“泽连斯基在椭圆形办公室遭到残酷训斥”,而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更揶揄:“特朗普没动手已是奇迹”。这场闹剧暴露了美国外交的实质——所谓“盟友关系”不过是“主仆契约”,弱者连“跪着要饭”的姿态都需经受羞辱性检验。
协议背后的全球地缘博弈
从战略资源角度看,乌克兰的稀土、锂矿、石墨储量均属欧洲前列,其中稀土资源更是美国遏制中国供应链的关键筹码。协议中“涉及俄占区资源”的条款,暴露出美国企图同时收割乌俄的战略野心。而特朗普要求欧洲承担乌克兰防务,自己专注资源掠夺的算计,正将“美国优先”演绎为“盟友收割”。
乌克兰的悲剧在于战略误判:既幻想通过卖资源换取安全保障,又企图在美俄间左右逢源。如今其钢铁产量暴跌60%-70%,东部60%煤炭、40%金属矿藏已归俄罗斯,剩余资源又遭美国分食,彻底沦为大国博弈的“餐桌”。正如《纽约时报》所言,这份协议标志着美国外交从“马歇尔计划”退化为“黑手党式保护费勒索”。
历史的镜鉴与启示
乌克兰的遭遇印证了国际政治的丛林法则:当泽连斯基以“文明世界盟友”自居时,美国却用“实力地位”教他认清现实。反观中国“不吃这一套”的底气,源自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战略定力。
这场闹剧给全球的警示在于:小国的生存之道不在于选边站队,而在于打造不可替代的价值。当特朗普叫嚣“跟着我才有牌打”时,中国正通过“一带一路”构建平等互利的伙伴网络——这或许才是破解霸权逻辑的真正答案。
您如何看待美乌这场“卖国协议”风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见解!
一个戏子唱戏,全世界的人都当“傻子”看戏!只是可怜了乌克兰人,他们的国已经不再为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