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玩具行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这场风暴不仅席卷了制造商,也波及了零售商和消费者。
美国市场上80%的玩具产自中国,2024年进口总额达177亿美元,其中134亿来自中国(占75%)。
如娃娃头发等原材料全美无工厂生产,MGA娱乐公司CEO拉里安甚至调侃“难道要我卖秃头娃娃?”
特朗普政府加征145%的关税,直接导致玩具成本飙升。MGA娱乐公司被迫将价格提高几十个百分点,使亲民玩具变为奢侈品。
技术与人力的双重短缺:即便美国工厂有能力扩大生产,但“美国人不愿意在工厂工作”,且自动化难以替代手工环节(如娃娃面部上色)。
依赖中国供应链的中小型企业无法承担关税压力,部分已暂停运营。Basic Fun!公司CEO福尔曼称:“这已从‘问题’演变为整个行业的‘危机’。”
玩具反斗城破产清算,标志实体店模式式微。沃尔玛、亚马逊挤压生存空间,消费者转向低价便捷的购物方式。
价格敏感度:
美国家庭对涨价抵制强烈,30%的涨幅导致销量锐减。零售商囤积库存,但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
创新案例:
Squishmallows通过IP授权拓展至美妆、服饰等领域,实现多元变现。
乐高强化体验式零售,但整体行业转型缓慢,难以抵消政策冲击。
东南亚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承接部分订单,但效率与规模远不及中国,短期内难解燃眉之急。
关税政策反复加剧市场不确定性,企业不敢轻易迁移供应链,陷入“等死还是找死”的困境。
品牌化:通过IP授权、情感营销提升附加值。
技术升级:投资自动化生产,但玩具业的手工属性限制转型速度。
美国玩具行业的崩溃,本质是全球化供应链与单边保护主义碰撞的结果。它既暴露了行业对单一供应链的依赖,也凸显了政治决策对市场的破坏性。未来,能在危机中存活的玩家,需兼具供应链韧性与创新能力,而行业整体的复苏,则需等待政策环境的理性回归。这场风暴,或将重塑全球玩具产业的格局。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