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87年,蒋经国与家人拍摄了最后一张全家福,照片里每个人都端端正正,蒋经国也非常的规矩,整个人看上去年老了很多。
那时的蒋经国虽然看起来还算有精神,但脸上已经爬上了皱纹,透着几分疲惫,事实上,那时的他已身患糖尿病。

遗憾的是,就在拍完这张照片的第二年,蒋经国就因病去世了,这张照片成了他们全家最后一次团聚的珍贵记录。
其实早在60年代前后,蒋经国就发现自己患有糖尿病了,这种疾病主要遗传与他的生母毛夫人。

在蒋介石病重的日子里,蒋经国每天都保持着一个固定的习惯,那就是清晨时分前往士林官邸去看望他的父亲,这个时候,士林官邸里会有一位专门的护士小姐等着他。

这位护士小姐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先给蒋经国做一个简单的身体检查,她会在蒋经国的耳垂上轻轻扎一下,取一点血来化验血糖水平。
知道了血糖的情况后,如果血糖偏高,护士小姐就会给蒋经国注射一针胰岛素,帮助他调节血糖,这个过程就像是给身体的一个小调整,让蒋经国能保持一个好的状态去迎接新的一天。

等打完胰岛素,蒋经国就会在士林官邸里享用早餐,这顿早餐可能并不特别丰盛,但对他来说,却是一天中难得的和家人相聚的时光。
吃完早餐后,蒋经国就会整理好自己的心情,穿上整洁的衣服,然后离开士林官邸,前往他工作的地方,继续为国家和人民操劳。

.在60年代,还算年轻的蒋经国和众儿女拍下了家庭照,前排端坐着的,是蒋经国与其妻子蒋方良,再看后排,三位朝气蓬勃的男孩子依次而立,他们分别是蒋孝文、蒋孝武和蒋孝勇。
这个时候的蒋经国笑容满脸,看起来精神真的很不错,大背头梳的十分的精神,儿女的陪伴让蒋经国脸上笑开了花,能看出他非常的幸福。

说起来,1969年,对于蒋经国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他担任“行政副院长”,之后在1972年被扶正为“行政院长”,这期间,正是蒋经国生病期间。

在任期间,他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改革措施,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十大建设”,这项计划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和重工业建设推动中国台湾省经济的现代化。

包括南北高速公路、中正国际机场、铁路电气化、北回铁路工程、苏澳港工程、台中港工程、大钢铁厂、大造船厂、石化工业和核能电厂等项目。

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台湾省的交通运输能力,促进了人员和物资的流动;同时奠定了中国台湾省重工业的基础,使台湾省从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的经济体转变为重工业经济体;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水平。

在经济政策上,蒋经国提出了“国际化、自由化、制度化”的“三化”方针,大力推动台湾的经济建设,在他的领导下,台湾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基本完成了台湾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政治上,蒋经国也逐渐进行了一些改革,他解除戒严、取消党禁,开放台湾民众回大陆探亲,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两岸关系,也开启了台湾结束独裁威权统治的进程。
尽管这些改革面临诸多阻力和挑战,但蒋经国以其坚定的决心和勇气,推动了台湾政治体制的现代化。

在推动事业的同时,蒋经国的身体情况也越来越差,1970年,他的糖尿病有严重恶化的倾向,这主要是因为他不太注意控制饮食,经常随心所欲地吃自己喜欢的点心和饭菜,完全不理会医生给他的饮食建议。
外出视察时,只要他觉得饿了,看到路边摊上有好吃的,就会毫不犹豫地去买来吃,完全不考虑这样吃会让血糖升高。

由于蒋经国的血糖一直居高不下,到了1980年代,医生们为了帮助他控制血糖,不得不调整治疗方案。
原本他每天只需要打一次胰岛素,但现在,医生要求他每天早晚餐前都要各打一针胰岛素,也就是一天要打两次。

这样的调整是为了更好地压制他不断上升的血糖水平,希望能让他的健康状况有所好转。
这时候,蒋经国还是没有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饮食,医生们对此非常担心,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

如果蒋经国能够在这个时候全力配合医生的治疗,努力控制自己的血糖,那么他的病情可能不会变得那么糟糕,血糖指数也能保持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范围内。
但是,蒋经国并没有这样做,他还是像以前一样,没有做出任何改变,医生们对此除了摇头表示无奈和惋惜之外,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的病情发展,没有办法进行更有效的干预。

在蒋经国生病的日子里,一直陪在他身边的是他的妻子蒋方良,1985年蒋经国的家中,此时正在举办他与夫人蒋方良结婚50周年纪念宴会。

夫妻俩在“金婚”宴上的合影照片,彼时的蒋经国已经75岁,蒋方良也已经70岁,两人已经携手度过了半世纪的光阴,能看到这时候的两人都有了白头发,而蒋经国也稍微有些发福。
从1987年下半年开始,蒋经国的身体状况是一天不如一天了,他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得躺在床上,无论是吃饭、喝水、上厕所还是睡觉,都得在这个小空间里解决。

只要他试图离开床铺,哪怕只是在椅子上多坐个10分钟,都会觉得全身不对劲,身体实在是支撑不住了。
在蒋经国身体情况很糟糕的那段日子,他几乎整天都躺在床上,一天里超过22小时都是这样,那他什么时候不在床上呢?也就不到两个小时。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在1986年底到1987年初的时候,蒋经国身体很不舒服,他就会在家里躺一整天休息,但躺一天后,他心里就开始不安了,怕媒体又报道他健康出问题,这样会影响国民党的统治。

所以,休息一天后,不管身体好没好,他都会急着去“总统府”上班,不过,上班也只是在办公室坐一个多小时或两个小时,然后就因为身体不舒服得赶紧回家,换上宽松的衣服上床休息。

如果不用上班,他在家里除了躺着,哪也不想去,到了1987年下半年,蒋经国已经虚弱到下不了床去饭厅吃饭了,他的一日三餐都需要别人来喂。
这是因为他的糖尿病并发症越来越厉害,身体越来越没力气,人也变得越来越不想动,其实他的手还是有力的,但他就是不想自己伸手去拿托盘,只是张着嘴等人来喂。

这样一来,大家也只能喂他吃饭了,就连吃水果,也是别人削好皮,切成小块,直接送到他嘴里。
说来也巧,蒋经国有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他的食道过敏总是在礼拜三发作,后来才发现,原来这是因为他对“中常会”特别在意。

这个会议对他来说很重要,是他掌控国民党权力的一个关键,以前,他总会在会上宣布一些重要的政策,所以,他特别重视“中常会”的准备工作,把它看得非常重要。
可能是因为他对礼拜三的会议太过重视,身体反应也就越强烈,每到礼拜三,他的食道敏感就会准时发作,流鼻涕、恶心呕吐。

这时,他只能吃类固醇药丸来缓解肠胃的不适,有时候,他难受到以为自己肠胃出了问题,还会请医生来检查,但医生检查后都说一切正常。
如果身体实在太差不能出门,他就会请中常委代为主持会议。一直到他去世,他都还惦记着要去开“中常会”。

1988年的元旦前后,“荣总”检验人员大概每隔二三天就来为蒋经国抽一次血检验,检验师居然找不到蒋经国的血管。
元月12日那晚,和平常任何一个礼拜二的晚上一样,蒋经国仍旧是烦躁不安,当时他的表情都充满了痛苦,可是,谁都没有想到,这竟是蒋经国最后的一夜。

第二天一大早,蒋经国的状态就不太好,那天早上他粒米未进,他不停地上下床,在轮椅和床铺之间徘徊。
他的情绪比往常更为浮躁,需要有人不停地抱他上床下床,整个上午似乎都在忙着同样的动作。

大概中午12.40,蒋经国开始吐血,所有医护人员着急忙慌,好不容易情况稳定下来,所有人都以为度过了难关,可才不过十分多钟,蒋经国第二次吐血。
可这次他吐完之后,头一歪,眼一闭,就倒在床上,再没有一丝动静,蒋经国便这样没留下一句遗言,憾然离开人间。

在蒋经国离开前的一个小时,他的儿子蒋孝勇来看望他,之后就走了,说是去和宋美龄吃饭,在蒋孝勇走了不久后,蒋经国身体还是不舒服。

但是蒋经国的整体状态还算平静,他突然问身旁的人:“咦!孝文呢?”身旁人答道:“报告教育长,他现在外面餐厅进餐。”他又问:“那孝武呢?”身旁人说:“孝武先生现在在新加坡工作。”
蒋经国只轻轻哦了一声,就又半躺卧在床铺上,他的头半垂着,好像陷入一种深思之中,久久不能自拔。
参考信源:文汇客户端——蒋经国去世之时的情况是怎样的,为何身边竟没有一个亲友?2019-07-19

文汇客户端——晚年蒋经国得的什么怪病,每周三要定时发作?2019-07-18

中国新闻网——蒋经国晚年为何不敢与老朋友邓小平和谈(图)2012-0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