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延闿为孙中山写墓碑,前后写了三百多稿,最终不肯落款

沛儿阅览趣事 2025-04-14 04:31:23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溘然长逝,为了给这位伟大的革命领袖修建一座与之相匹配的陵墓,众人全力以赴。而墓碑的书写重任,落在了素有“近代颜书大家”之称的谭延闿身上。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谭延闿将自己关在书房,全身心投入到书写工作中。一笔一划,他都反复琢磨,力求完美。写好一张后,他会仔细端详,哪怕是极其细微的瑕疵,都会让他不满意,然后重新再来。

前后算下来,他写了足足三百多稿。当众人提议在墓碑上落上他的名字时,谭延闿却摇了摇头。为什么谭延闿写了这么多稿,还不肯落款自己名字?

得到孙中山赏识并重用

1893年,在一处考场外,谭延闿随着人流稳步迈进考场。这场童生考试,是他踏上仕途的起点,考场内静谧无声,只有笔尖摩挲纸张的沙沙声。谭延闿将平日里的所学所思尽情挥洒在试卷之上。放榜之日,他的名字赫然在列,成功中了秀才,家族上下一片欢腾,邻里纷纷前来道贺。

十年后,中国迎来了最后一场科举考试。谭延闿再次踏上考场,此时的他,不仅书法愈发精湛,文采更是斐然出众。

考场上,他文思泉涌,一篇锦绣文章一挥而就。阅卷官们看到他的答卷时,不禁眼前一亮,连连称赞:“此人文笔绝佳,书法更是精妙,堪称一绝,当为进士第一名!”于是,谭延闿被初定为状元。

然而,命运却在此处发生了转折。当朝廷官员看到“谭延闿”这个名字,又得知他来自湖广地区,脸色骤变。一位官员忧心忡忡地说:“这谭延闿,又来自湖广,莫不是……咱们可不能让与叛逆相关之人位居榜首。”

众人商议一番后,决定将谭延闿贬为二等第三十五名,虽仍赐予进士之名,允许他进入翰林院,可这一转折,让谭延闿的满心欢喜瞬间被泼了冷水。

在官场历经沉浮后,谭延闿感到身心俱疲,看着朝堂上的种种纷争与腐朽,他深知无力改变现状。他坐在书房反复思量后,终于下定决心,长叹一声:“这官场已非我能施展之地,罢官回家,或许能寻得一片新的天地。”于是,他辞去官职,回到了湖南老家。

回到湖南的谭延闿,将目光投向了教育事业。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寻找合适的办学场地。凭借家族在当地的崇高名望,再加上自己进士的功名,谭延闿在湖南极具影响力。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的枪声如一声惊雷,震撼全国。湖南积极响应,革命形势风起云涌。在组建湖南军政府时,众人一致认为谭延闿在湖南声望颇高,又有组织领导能力,力邀他担任参议院长。

有人对他说:“如今革命当头,湖南需要您这样的人来引领方向,参议院长之位,非您莫属。”众人纷纷附和,于是谭延闿挑起这副重担,全身心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湖南都督的人选成为关键。在一次重要的会议上,各方代表激烈讨论,一位代表站起身来,大声说道:“谭延闿自回乡以来,为湖南做了诸多实事,在立宪、教育等方面成果显著,由他担任都督,定能带领湖南走向新的篇章。”经过一番讨论与权衡,谭延闿最终接过了湖南省都督的重任,站在了湖南革命与发展的最前沿。

确定谭延闿为孙中山写墓碑

1912年,中华民国初立,谭延闿加入了国民党,不久之后,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窃取革命果实,国内局势动荡不安。谭延闿二次投身革命,与众多仁人志士并肩作战。

1922年,谭延闿投奔孙中山。当他第一次与孙中山会面时,孙中山的谈吐与见解便深深吸引了他。孙中山谈及革命理想时的坚定眼神,对国家未来的宏伟规划,都让谭延闿内心深受触动。

会面结束后,谭延闿感慨万千,对身边的人说道:“孙先生的人品、威望和能力,令人钦佩不已,我相信,跟着孙先生,定能为国家寻得光明的出路,我没跟错人。”

而孙中山对谭延闿同样十分赏识,经过一番接触,他认定谭延闿是一位值得信任的同志。此后,孙中山把许多重要事情都放心地交给谭延闿去处理,还让他身兼众职,对他器重有加。

孙中山对谭延闿说:“组庵(谭延闿字组庵),党国大业如今正处于关键时期,诸多事务繁杂。你能力出众,还望能多担重任,咱们齐心协力,共创未来。”此后,谭延闿身兼众职,不负所望,尽心尽力为革命事业奔走操劳。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这一天溘然长逝。噩耗传出,举国悲恸,民众自发走上街头,面色凝重,沉痛悼念这位伟大的先行者。国民党迅速行动,成立了治丧委员会,经过商讨,决定在南京紫金山为孙中山先生修建陵墓,让先生的英魂得以安息。

同时,众人一致决定在墓前树立一块纪念碑,用庄重的文字铭记先生的功绩。至于碑文内容,很快确定为“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十三个大字。可由谁来书写这意义非凡的碑文呢?众人一时陷入沉思。

这时,有人站起身说道:“论书法造诣和党内地位,非谭延闿莫属!他早年师从清代书法家翁同龢,后融合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被誉为‘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字定能与孙先生的伟大功绩相匹配。”

谭延闿听闻:“能为孙先生书写碑文,是我无上的光荣,只是责任太过重大,我定当全力以赴,不负大家的信任。”

前后写了三百多稿,最终不肯落款

当谭延闿接过书写孙中山先生墓碑碑文这一重任时,只觉千钧重担压在肩头。他心里清楚,这碑文不仅是几个字的事儿,它承载着对孙中山先生的无尽缅怀,更象征着革命精神的传承,意义非凡,容不得一丝差错。

回到府邸,谭延闿径直走向书房,看着堆积如山的公文,他稍作思索,唤来秘书。“把我手头这些事务都安排下去,除了特别紧急的,其他一概先别找我。”秘书面露难色:“可是,这些工作也很重要,您看……”

谭延闿摆了摆手:“这次书写总理碑文,关乎重大,我必须心无旁骛,其他事情先放一放。”随后的日子里,谭延闿一心扑在书写准备上。

一天,他放下手中毛笔,叫来管家:“你即刻派人去上海,务必帮我寻来安徽产的上等宣纸,千万马虎不得。”管家领命而去,没几日,便带回了质地优良的宣纸。谭延闿小心翼翼地展开宣纸,轻轻抚摸着那细腻的纸面,眼中满是满意。

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宣纸被一张张裁剪妥当,摆放在书房,六月,谭延闿搬到上海法租界一个安静的寓所,闭门写作。书写碑文时,谭延闿状况频发。9月的一天,因连日挥毫,手腕酸痛乏力,在写“葬”字最后一笔时手一抖,20张精心书写的宣纸就此作废。

但他没有被挫折打倒,而是调整策略,每天清晨早起半小时打太极拳,锻炼臂力,提升书写时的稳定性,凭借着这股对艺术的执着,坚持为完成碑文书写而努力。他花了半年时间,用掉了四百多页宣纸,终于敲定了三百十七稿作为最终定稿。

当碑文完成,石碑竖立在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前时,碑上却不见谭延闿的名字。

他并非忘记,也非疏忽,而是从一开始就没想过留名。

他认为,这碑是为彰显党的精神而立,是对孙中山先生以及伟大革命事业的致敬,个人的声名在此处微不足道。

这种做法,展现出他作为书法家的谦逊与低调。在书法领域,他造诣极高,本可借此机会留下墨宝印记,可他没有。他的书法成就不应被这无名的碑文掩盖,却因他的选择,更显纯粹。他的字与碑文内容融为一体,成为对革命精神的无声书写,而非个人功绩的宣扬。

0 阅读:33

沛儿阅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