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1921-1927年)通过理论探索、制度建设和实践措施逐步确立了“铁的纪律”,其制定与执行过程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奠基与早期探索
1. 思想渊源: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如蔡和森在1920年提出“党的纪律为铁的纪律”,主张效仿俄国布尔什维克的严密组织模式,强调“极集权的组织”和严格纪律是革命成功的必要条件。
这一主张得到毛主席的明确支持。
列宁关于“铁的纪律是无产阶级革命根本保证”的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中共早期领导人。

图片源自网络
2. 制度化开端:
- 中共一大(1921年) :首个党纲明确要求党员保守秘密、保持纯洁性,禁止加入其他政党,初步确立组织纪律、保密纪律和财务纪律。
- 中共二大(1922年) :进一步强化纪律,通过《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提出“民主集中制”原则,强调“严密的集权的有纪律的组织与训练”,将纪律视为成为“大的群众党”的核心条件。二大党章还首次设立“纪律”专章。
二、纪律原则的具体化
中共早期“铁的纪律”包含多重维度:
- 组织服从: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 行为规范:要求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按时交纳党费、保守秘密、廉洁奉公,并禁止贪污、泄密和参与派系活动。例如,1923年前后规定党员若连续两次无故缺席会议、欠缴党费三个月或泄露机密,将面临纪律处分。- 纪律的自觉性:强调党员需自觉遵守纪律,同时通过教育训练强化意识。
图片源自网络
三、执行措施与应对挑战
随着党员数量增长(从1921年的50余人增至1927年的5.7万余人),纪律问题逐渐凸显,中共采取多重措施应对:
1. 成立监察机构:中共五大(1927年)设立中央监察委员会,专职监督党员行为,标志着党内监督体系的正式化。2. 强化教育训练:因全国性党校难以建立,各地灵活举办地方性训练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提升党员纪律意识。例如,毛主席曾将撰写学习笔记比作“紧箍咒”,要求严格执行每日学习制度。3. 严惩违纪行为:对严重违纪者坚决开除。如1926年仅上海区委前五个月便开除约800名党员,以“大发展,大开除”策略筛选积极分子。针对贪污、泄密等问题,亦制定细则进行约束。4. 适应形势调整:在国共合作时期(1923年后),对党员任职政界的规定有所松动,但核心纪律原则未变。
图片源自网络
四、历史意义与影响
“铁的纪律”为中共从“研究型小团体”转型为“群众性政党”提供了组织保障,确保了五卅运动等革命行动的统一性。其核心原则(如民主集中制、服从组织)被延续至今,成为中共领导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基石。
“中国革命胜利靠的是铁的纪律”,有力的保证了党的团结。
总结:建党初期“铁的纪律”的形成,是理论探索、制度建设和实践纠偏的综合结果,既继承马克思主义纪律观,又结合中国革命实际,通过严格执纪与教育引导相结合,为党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